「匡復漢室,入主漢中」一直是蜀人的愿望。自劉備揭竿起義的時候,蜀人便懷揣著這個壯麗的理想,夢想有一天能夠統一天下,然而,命運似乎不總是聽從人類的呼喚。
在那個群雄并起的時代,想要成為一位稱帝的君主,無異于火中取栗,甚至可以說是難如登天。
那個混沌而壯烈的三國時期,孕育了無數令人贊嘆的英雄豪杰,超凡的人才竟如此之多。就連被譽為江東之虎的周瑜也曾感慨不已:「既生瑜何生亮」。
亂世造就了梟雄,而劉備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胸懷,建立了蜀國,但直到他離世之前,也未能完成他的偉大事業。如果當時的歷史走向稍有不同,劉備是否會實現他的夙愿?如果劉備能親歷漢室復興的盛世,歷史會如何改寫?
當一個人奉獻全部心血,卻始終無法圓夢時,他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和絕望?這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寫照。
他一生致力復興漢室,發動多次北伐試圖打敗魏國,最后卻在軍賬中孤獨離世,那份對統一天下夢想的深切眷戀,恐怕永遠難以實現。
三國時期,中原動蕩,各路武將爭霸割據。作為宗室子孫的劉備,依托襄陽一隅起兵,高舉義旗,宣揚「隆中對」美諺,希望能恢復漢室江山,深得蜀中百姓擁戴。劉備為人寬厚仁慈,每每出征時總是身先士卒,與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備受部下以至整個蜀中老百姓的愛戴。可以說,在那個亂世,能如此得民心者,劉備獨占鰲頭。
在群雄割據的亂世中,劉備的最大競爭者,便是已經控制北方地區、自稱魏王的曹操。曹劉兩家交戰多年,膠著狀態下劉備也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因為年事已高的他,渴望能在有生之年統一江山,完成千古一帝的夢想。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的他,已經看到了生命的盡頭。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駕崩。臨終前他留下了那句著名的遺言:「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是讓謀臣諸葛亮輔助兒子劉禪治國,如果劉禪無能的話,諸葛亮便自己當皇帝。這句話充分展示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任和信任,也表明他希望諸葛亮能繼續北伐事業,完成自己未竟的統一天下心愿。自此,諸葛亮肩負起無比沉重的使命,誓要為先帝劉備收復河山,完成他的遺志。
223年至228年的5年間,獲得劉備托孤重托的諸葛亮在成都閉門不出,日以繼夜地制定北伐計劃。據其門人回憶,這5年間,諸葛亮幾乎沒有合眼休息過,所有時間都專門花在了北伐策劃上。
曾有老師看到諸葛亮已經瘦骨嶙峋,身體虛弱,勸他要節制工作,注意身體。但諸葛亮卻沉痛地說:「先帝托孤于我,我必須竭盡全力,做到盡心無愧,以報答先帝厚望。」可見,先帝的遺志對諸葛亮的壓力之大。
終于,在228年,也就是先主劉備駕崩5年后,諸葛亮完成了《出師表》這篇千古絕唱,表達了他北伐匡復漢室的堅定決心。
據傳當他將《出師表》呈給年輕的皇帝劉禪時,三次泣血濡濕了這篇表文。因為他深知這次北伐幾乎是孤注一擲,一旦失敗,意味著蜀漢前途完全不可知。但為了回報先帝知遇之恩,他必須孤身犯險,情知必死。于是他便提刀上馬,開始了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北伐軍事行動。
228年春,諸葛亮正式發動第一次北伐。他調動了蜀漢全國統共十萬大軍參戰,僅留下兩萬人駐守成都。這對蜀漢而言是極為冒險的舉措,因為當時東吳勢力強大,如果趁蜀漢兵力空虛之機進攻,后果不堪設想。但我們智謀超絕的丞相早已布好局,讓東吳對此次大規模北伐心生畏懼,不敢輕舉妄動。
北伐初期,蜀軍的攻勢極為兇猛。諸葛亮運籌帷幄,布下天羅地網,先用鄧芝、趙云等人引開魏軍主力,然后親率主力迅速攻下南安、天水等三郡。魏國重要大將龐德更向諸葛亮請降,這使得蜀軍士氣大振,軍心浮動之勢一時間彌漫整個戰場。一時間,似乎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就要功德圓滿了。
然而歷史的變遷無常。這場勝利最終成為蜀軍的毒藥。在接連的街亭和柴桑之戰中,由于后續調動失誤,蜀軍接連遭遇失敗,最終只能在魏軍追擊下全線撤退回蜀中。此役蜀漢損失慘重,許多猛將如馬謖、趙云等人負重傷。
一時間,蜀中民心惶惶,擔心大軍南返后,魏國會發動猛烈報復。而此時此刻,諸葛亮自己也在自責和反思之中,因為他沒能完成先帝托付的任務,沒能一雪前恥,這讓劉備在九泉之下必定非常失望。
然而諸葛亮絕不是一個輕言退縮、輕易言敗的人。僅隔一年時間,也就是公元229年,他就再次發動了第二次北伐。這次他調動了8萬大軍,并且從多個不同方向突襲魏國要害,試圖以疲勞轟炸戰術分散魏軍的注意力。
但這一次,魏國大將軍司馬懿早已看穿了諸葛亮這一計謀。他采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的策略,沒有上當,導致蜀軍雖然取得幾場小勝,但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的進展。歷時一個月后,兩軍在祁山附近陷入膠著狀態,諸葛亮再次下令全線撤軍。
這次第二次北伐失敗的消息一經傳回成都,蜀中的老百姓再一次發出失望的嘆息。人們聚集在一起議論紛紛,說這場仗這麼打下去沒有結果,只會讓更多邊境百姓犧牲,
遭受戰爭的蹂躪。而此時此刻,率軍返還的諸葛亮也在自責和反思之中。他日夜閉門不出,一邊追思先帝的托付,一邊懷疚自己又一次讓先帝托付落空。
盡管前兩次北伐均告失敗,但諸葛亮的心志和決心絲毫未受動搖。他認為自己肩負著完成先帝遺愿的重任,絕不能就此半途而廢。于是,在233年和234年,他繼續發動北伐,意圖給予魏國致命一擊。但結果仍是以失敗告終,蜀軍不得不再次撤退。
至此,諸葛亮已經年過五旬,頭髮花白,目光也開始模糊。身體的衰敗預示著他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奮戰。然而,他心中對完成統一大業的渴望,卻絲毫不見減弱。因為他認為這是先帝托付給他的神圣使命,他絕不能在還有一口氣在身的時候就此放棄。
在兩次失敗后,五年后的公元239年冬,已然是暮年的諸葛亮再一次發動北伐,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這次他只率領手下2萬殘部之力,深入敵境,想要給魏國以致命一擊。然而在五丈原戰場,他突然間身體不適,陷入昏迷。
軍醫緊急調治,各種藥物無效。很快,諸葛亮便意識到自己已經竭盡全力,生命走到了盡頭。
那一刻,遠征他鄉的諸葛亮內心痛苦無比。他沒能完成北伐,沒有恢復漢室河山;他沒能完成先帝的心愿;更讓他難過的是,他沒能完成對蜀中百姓的承諾,無法讓百姓早日脫離戰爭的苦難。
種種思緒在諸葛亮心頭翻滾,但為時已晚。在寂靜的軍賬中,他望向北方,想起往昔,終以「后主安得,臣死且無恨」的遺言,關閉了眼睛。
這位為復興漢室奮斗一生的忠臣,在遙遠的軍賬中壯志未酬地結束了生命。諸葛亮雖為恢復天下歸劉氏付出全部,但終未達成心愿便倒在了孤寂軍賬。杜甫曾慨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那壯志未酬的一生,注定要成為后世千古故事中最令人扼腕、痛惜的一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