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中描寫到白帝城托孤的情節,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的白帝托孤。而時至今日,中人稱這可謂是劉備臨終前上演的最毒一計。
馴服了蜀國最牛一文一武,也難怪劉禪皇位無人敢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于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更是被稱之為是三國第一謀士。
而李嚴早在年輕時就以才干知名。他在構成蜀漢政權的荊州、東州、益州三個集團中屬于東州集團的佼佼者,「以才干稱」、「復有能名」,跟隨劉備后,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叛亂,充分表現出出色的政治才干和軍事才能。
這兩人相結合,可謂是當時蜀國的最牛一文一武了。時至今日,不少人說,劉備臨終對他們全部用口諭。,并在眾人之下,說出那番話,令這二人表明忠心,是在逼他們效忠。雖然不少人認為這樣的說法實在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奪君子之腹,但歷史的真相我們無從知曉,我們所知道的是結局。
劉備去世之后,后主劉禪年幼,又加之露背臨終之際的囑托,諸葛亮肩負起了蜀漢政權的領導使命。當時的蜀漢政權形勢真可謂岌岌可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軍事上新遭重創,兵員銳減;勢力范圍損失了將近一半;國內人民負擔更加沉重,可謂是日夜操勞。
顯然,諸葛亮并未忘記自己的臣子身份,一心一意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青年劉禪以大局為重,委曲求全,縮身為尺,將諸葛亮當作父親一般尊重。最終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那麼在反觀李嚴。
雖然李嚴是證據確鑿的「托孤」對象,而且還可以認定是劉備為防止亮權力過大,威脅到皇室安危而有意布下的一顆牽制亮的棋子。但是,在劉備去世后,從現有的記載來看,卻怎麼也看不到李嚴發揮他作為「托孤」重臣的作用。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李嚴負責運糧,因為連續暴雨,導致漢中糧運不繼。李嚴先是讓人打出后主的牌子,讓諸葛亮退軍;當諸葛亮退軍后,李嚴一邊說軍糧充足,為什麼要退軍,一邊向后主報告說是退軍誘敵。諸葛亮拿出李嚴錯誤的系列證據,李嚴只得認罪,并被廢為平民。
兩相對比不得不讓人感觸頗深。每當北雁南飛,秋葉紛紛而落,抑或冬雪靜靜飄來,那是一個更替,一次興亡。而感慨正系與文天祥「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一顆淡紅的心上。常常夢想林則徐「荀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光輝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