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朱允熥:朱標原配嫡子,卻當不上皇太孫,靖難后結局如何?
2023/10/14

前言

1392年農歷正月,明朝開國功臣、太子朱標因病去世,年僅31歲。此時他的嫡長子朱雄英也已經早逝,東宮儲君出現空位。

朱標共有兩位兒子朱允炆和朱允熥均在世,兩人都有機會成為明成祖朱元璋的繼承人。

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妃呂氏所生,比同母兄朱雄英小兩歲;朱允熥則是朱標的原配妃子常氏所生,比允炆小一歲。

按照《皇明祖訓》,嫡長子早逝后,嫡次子應該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但最終,朱元璋立的是朱允炆為皇太孫。

這一決定在當時引發爭議,許多人認為應該立朱允熥。作為太子朱標的原配所生,朱允熥理應享有優先繼承權。按照祖宗成法,嫡長子早逝,嫡次子就應該順位成為儲君。

再加上朱允熥的母族勢力雄厚,外公是開國名將常遇春,舅父是藍玉,以他的背景,理應坐穩太孫之位。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偏偏選擇了次妃所出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大臣都勸諫朱元璋應該尊嫡庶之分,立朱允熥為嗣。但朱元璋決意已下,竟然悍然傳旨,嚴禁再有人議論此事。

朱元璋為何執意立允炆而非允熥?原因可能是擔心朱允熥的母族勢力過于強大——他的外公是開國名將常遇春,舅父是藍玉。

常遇春曾帶領重兵出戰,立下汗馬功勞;藍玉更是性格桀驁不馴,若朱允熥繼位,只怕此二人會把持朝政,操縱新君。為減少未來朝政風險,朱元璋選擇了次妃所出朱允炆。

其實不僅朱元璋,朝中許多大臣也對常遇春一族勢力過盛心存顧慮。一時間,朝野上下盛傳這樣一種說法:朱元璋立朱允炆,正是因為防止常遇春一族日后挾天子以令諸侯。

允熥若繼位,只怕常氏一族恃寵而驕,把持朝政,那將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而允炆生母呂氏的背景就沒那麼強大,權勢也容易控制。立他為儲君,可以避免朝中掌權者過多。再加上允炆年長于允熥,這也符合嫡長子繼承的原則。興許是考慮到這層因素,朱元璋才力排眾議,立允炆為繼承人。

對此安排,朱允熥本人并無怨言。他性情溫和,不像父親朱標那般強勢。常氏在他很小時就去世了,他對母親并沒有太深厚的感情。允熥也不像允炆那樣深受呂氏影響。他溫和敦厚,善解人意,不強求儲君之位。

允熥自小聰慧,有才學修養,深得朱元璋喜愛。朱元璋曾親自教導他學習《大學》、《中庸》等經典,允熥也表現出過人的悟性與政治手腕。

他不像叔父朱樉那般善騎射征戰,行事也不似父親朱標般強勢,只是個溫文爾雅的書生。

允熥雖有才華,卻不像他那些兄弟般驕縱跋扈。他言行舉止彬彬有禮,得到「君子朱允熥」的美譽。他從不與人爭斗,遇事多采納諫言。

有人勸他爭奪皇位,允熥只是輕輕搖頭,說自己無此雄心壯志,只想靜讀經書,修身養性。

1392年9月,11歲的朱允炆正式被冊封為皇太孫。允熥則被封為輔國將軍,受封吳王,他得到的封地就在杭州,那也是明朝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朱允熥對祖父的安排并無怨言,仍襄助兄長允炆處理政務。

1402年,朱允炆繼位,是為成祖之孫,他對異母弟朱允熥也很關照,保留了他的吳王封號。允熥常常上書進諫,但言語恭順,兩兄弟關系融洽。

允熥在東宮時就以謙遜著稱,繼位后的允炆也很信任他。允熥常常上書直諫,就國家大事進言規策,允炆都采納其意見。

有些大臣擔心允熥會憑借嫡子身份謀奪皇位,但允炆并不在意。他深知兄弟的為人,允熥絕無奪嫡之心。

兩人關系十分融洽,允炆誠懇地對允熥說:「我當此位,實乃機緣巧合。你我同為嫡子,只因你年幼,此位便傳于我。今后你我共同理政天下。」允熥也回應道:「兄長言重了,臣僅忠心輔佐,絕無他念。」

然而好景不長,1407年爆發靖難之變,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叛,最終廢黜其侄朱允炆。允炆下落不明,而朱允熥也被朱棣囚禁在鳳陽故鄉。

起初,朱棣還保留了允熥的郡王爵位,置辦飲食起居。但僅過了幾月,允熥就被削為庶人,與世隔絕。日復一日,他被囚禁在昔日的家鄉鳳陽,再也看不到天日。

朱棣這麼做,實際上是因為忌憚允熥的身份。他廢黜允炆奪權之后,身份尷尬——他既不敢直接稱帝,又要端掉正統君主的合法性。此時允熥作為皇室嫡系,仍具有絕對的正統地位。

再加上允熥為人溫文,得到群臣擁戴,一旦他出來進行正統競爭,將對朱棣的地位形成巨大威脅。為消除后患,朱棣遂將允熥軟禁在深宮之中,長達15年。

這15年囚禁,對溫潤儒雅的朱允熥來說簡直是地獄般的折磨。他的心中充滿了悲傷和不甘。他時常回憶起在宮中讀書的時光,那時祖父朱元璋還健在,父親朱標也活著,一家人其樂融融。

他也曾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儲君,繼承祖父的寶座。但一切美好終成泡影,他成了階下囚,深居簡出。

朱允熥性格溫和,從不與人爭斗。他不像叔父朱樉那樣善騎射征戰,行事也不似父親朱標般強勢,只是個溫文爾雅的書生。他無法像藍玉那般暴烈抗爭,只能在心中忍氣吞聲。

朱允熥日復一日地坐在簡陋的屋內,看著窗外艷陽天,回憶往昔。他時常想起小時候和兄長朱允炆嬉戲的情景。還記得祖父撫摸他的頭時慈祥的笑容。

他甚至想念起與朱棣一同讀書下棋的日子。當年他與叔叔朱棣也曾關系親睦,一同讀書習武,無話不談。朱棣也曾經夸獎他的才學過人。

如今黑白顛倒,他淪為了階下囚。允熥心中百感交集,不知是該恨朱棣背信棄義,還是該怨自己墜入他人算計。

思及此,允熥不禁悲從中來。他本可以成為一個明君,治理天下。但最終淪為囚徒,在思念中度過余生。這15年的囚禁讓允熥看清了人生的無常與殘酷。

他開始反思,是否太過順應命運的安排。當初他放棄爭奪儲君之位,現在卻只能遭此境地。人生幾多無奈,自己又該怎樣面對。

1424年冬,朱允熥在囚禁中去世,終年僅39歲。死因不明,但可以想見,長期監禁讓他身心俱損。這位本該輔佐明君的儲君候選人,就這樣在暗無天日的囚籠中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直到30年后,明英宗才平反昭雪朱允熥,并釋放他的后人。1644年南明朝廷更加追復他的吳王爵位。

但一切為時已晚,這位本該成為明朝儲君的朱允熥,只能在歷史長河中消逝。

他的經歷成為一個悲劇典范,警示人們宿命的無常和命運的反復。他本可以改寫歷史,但最終落得悲慘下場。

然而我們更應記住的是,即使在困境中,朱允熥也沒有放棄做一個君子的初心。正如《論語》所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哪怕處境艱難,君子也會堅持自我,用優雅的品格感化人心。

結語

朱允熥雖然未能實現理想抱負,但他仍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印象。他的悲劇命運并未擊垮那顆溫潤的心,15年漫長囚禁也沒能磨滅他的人格尊嚴。

值得人們緬懷的是,這位明君子在黑暗中堅持自己的本色,以儒雅之德影響著后人。

人生多舛,命運無常。朱允熥的經歷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的天秤并不總是公正。然而面對宿命的捉弄,君子不改其志。朱允熥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做一個有節操的讀書人,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