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詳細剖析了陳壽是如何用他的妙筆生花美化曹操的,今天我們繼續剖析。從《武帝紀》開篇幾段來看,陳壽還僅僅是在用詞用句這個層面美化曹操,但如果我繼續閱讀就會發現,陳壽還在文章結構上選擇性地美化曹操。《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
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杰,謀廢靈帝……以告太祖(曹操),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這短短一句話中,陳壽在好幾處都美化了曹操。首先,南陽許攸等人是當時名士,將他們與曹操聯系起來,無形中美化了曹操出身。大家知道,曹操在中年以前,始終對自己的出身比較自卑。《自明本志令》中清楚地記載說,曹操認為自己的閹患之后,在袁紹這樣的世家豪族面前始終抬不起頭。這種自卑情結一直從曹操早年伴隨他到中年中后期,特別是在他成為魏王之后,這種兒時的自卑情結才基本算是消失了。
許攸,是曹操發小,當時的世家豪族,家世雖然沒有曹操家富有,但祖上干凈,不需要背負許多曹操需要背負的負擔。周旌也是當時的名士,家世這些比曹操差些,祖上也不是太高的官,但也不像曹操這樣,需要常年背負贅閹遺丑這樣的名頭在亂世之中進取。同時,連結豪杰這四個字中,豪杰在當時是褒義詞,不像後來逐漸帶有了一些貶義色彩那樣,當時的豪杰是非常令人尊重和欽佩的人物。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霧集,魚鱗襍遝,熛至風起。」可見豪杰在兩漢魏晉時期是非常受人們尊重的。
陳壽在這里暗中將曹操與豪杰并列,原本是對當時曹操實力的一種比較客觀的描述。曹操晚年功成名就之時,在當時普遍被認為是英雄般的人物。但在他起兵之初,人們不可能把他看作英雄。接下來,陳壽非常聰明地不僅在措辭方面,還在文章結構方面,美化了曹操。具體來說,他特意挑選了一件可以從一個比較特殊的側面來描寫曹操的事件,就是拒絕合謀廢除靈帝這件事,而且陳壽非常聰明地將曹操與許攸這些名士并列起來,再在曹操對合謀最終的拒絕中,讓后人明白:曹操在年輕的時候就與這些名士不同,比這些人看得更遠,格局更大。
兩漢時期,或者說中國古代,謀廢皇帝都是天底下最大的罪惡。東漢末年,漢朝岌岌可危。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收益和經濟分配這些問題之間的矛盾,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封建制度下,最重要的資本和生產資料是土地,而當時統治階級對人民土地的豪取強奪早都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持續了幾十年。如同資本主義一樣,資本家的欲望是無限的,為了獲取利潤,他們會用盡一切手段榨干被統治者的最后一點生命力和勞動力。
民不聊生導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岌岌可危。董卓作為當時最大的軍閥,以保皇為名進駐首都洛陽。無論董卓最初的動機是什麼,但他一開始的行為是受到朝廷歡迎的。可是他進京后,廢掉皇帝,又令立劉協為皇帝。之前的皇帝沒有過錯,被董卓廢掉。這件事極大地削弱了皇權的影響力,導致天下共起而誅董卓。許攸這些人要曹操做的,正是這樣的事。曹操如果真的做了這樣的事,無論成敗,甚至即便失敗了沒有被發現,也會成為一生永遠無法洗凈的污點,成為其他人的活靶子。
這里的重點是:陳壽非常善于塑造歷史人物。他善于從不同角度,通過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等等手段,盡可能為后世刻畫出一位完整的歷史人物。在刻畫的過程中,他非常隱晦地選擇歷史史料和歷史事件。對于曹操拒絕合謀廢帝這件事,陳壽完全可以不寫,因為這種事在當時是很正常的,許多有野心的人都有這種想法,也有不少人這麼做了。但陳壽善于通過許多這樣的側面描寫,烘托歷史人物,讓歷史人物立體化,從而達到在一定程度上美化歷史人物的目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