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秦國君王被稱為虎狼之君,這不僅僅是因為秦國強勁的軍事實力讓其他諸侯國畏懼也是因為秦國君主將帝王權謀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讓人害怕。作為戰國最后的贏家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連出六位明君,一步一步將秦國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六國。
在這六位君主中,超長待機的秦昭王作為除秦始皇外,教科書中經常提到的最大的幕后黑手為人們所熟知。將楚懷王囚禁至死,間接逼死屈原的是他;攻陷東周王都,遷九鼎于咸陽,結束周朝八百年統治的是他;竊符救趙的幕后黑手是他等等一系列。難道秦昭襄王就沒有吃癟過嗎?肯定有人會提到完璧歸趙,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初步試探,完璧歸趙
公元前二三八年,趙惠文王從楚國得到了一塊絕世美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了這件事情后,就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趙國明知道這是一個騙局但是迫于秦國的壓力又不得不給出回應,頓時朝堂上陷入兩難。而此時宦官令繆賢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藺相如給趙王,說是藺相如有萬全之策解決可以當前的危機。于是身負重大使命的藺相如來到秦國。
接下里就是一個戲精們的對決,這邊藺相如不卑不亢,見秦昭襄王想要空手套白狼,就要來個玉石俱焚,拿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來個硬碰硬。另一邊,秦昭襄王趕緊好言相勸,安撫藺相如的情緒,吩咐手下拿出地圖劃出要割讓的十五座城池。又對藺相如說,有什麼要求盡管提,年輕人不要沖動,沖動是魔鬼。藺相如也不是個矯情的人,有個台階就下了,他提出趙王送和氏璧的時候齋戒了五日,秦王也應該齋戒五日,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才會交出和氏璧。
秦昭襄王答應了,五日后,藺相如開門見山,我看您老人家沒有交換的誠意,我已經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不過這事也好解決,您要是還想要這璧先被城池給趙國,秦國遠遠強大于趙國,趙國不敢不交出璧。此話一出,秦兵立馬就要捉拿藺相如。結果秦昭襄王就說了,算了,如今就是殺了藺相如也于事無補,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關系,還是讓藺相如回去吧!
再次試探,趙國外強中干
歷史是連續劇且沒有大結局的那種,完璧歸趙后,對于趙國而言,并非是什麼好事。「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這是秦國對趙國的初步試探,和氏璧只是一個由頭,讓秦昭襄王認識到如今的趙國雖然還有譬如藺相如的人才在,不過是少數,不足為懼。趙國畢竟經歷過胡服騎射,趙軍實力如何還需要試探一番。如今看來趙國境內文臣武將能報的上名字的也就是藺相如,廉頗和趙奢了,明顯已經是外強中干,攻打趙國的時機也快到了。
長平之戰大破趙軍
不久秦趙兩國因為韓國上黨之爭爆發了長平之戰,此時的趙國,藺相如病重,趙奢已經死了,老將廉頗又打不贏秦軍,年輕的將領挑來挑去只有一個趙括。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其實趙括也并非沒有才能,只是遇上了白起。青銅pk王者,這得開多少外掛才能贏。長平之戰是決定秦趙兩國生死的大戰,秦趙兩國都將自己大半的國力壓上去了。白起用計將趙軍圍困,趙軍四五次不能突圍。又將趙軍主力的糧截斷,迫使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后只能投降。
秦軍主帥白起在趙軍投降之后,認為趙軍多血氣方剛之士,就此放他們回去日后一定會成為秦國禍端,于是下令將趙國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回趙國。
長平之戰后,秦國前后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精銳士兵全滅,國內十年再無青壯男丁。後來白起乘勝追擊攻打邯鄲,打算一舉消滅趙國,趙國無人能敵,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老弱婦孺拿起武器,萬眾一心,與秦軍決一死戰。後來秦昭襄王采納了范睢的意見,和趙國議和罷兵。趙國經此一役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此戰后秦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今日互動話題: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趙軍降卒是否正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