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北方游牧部族曾多次南下侵犯中原一統天下,其中要數元朝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元朝的疆域之大,影響范圍之廣,在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后,是一個能同時讓東西方眾多國家都為之膽寒的強敵。元朝之所以能建立如此偉業,有兩大原因,一是因為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代皇帝都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二是因為蒙古騎兵強勁無匹的超強戰斗力。
然而元朝人一味崇尚武力,只懂得上馬打天下,不懂得下馬治天下,最終僅僅存在不足百年就分崩離析。元朝覆滅后,蒙古并未就此退出歷史舞台,而是退回到他們起家的漠北,繼續頑強地生存下來。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們雖然沒有能再次恢復往日榮光,但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卻依舊保持著祖上驍勇無畏的勇氣,出現了很多名將。
清朝時就出過這樣一個名將,此人就是晚清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蒙古親王,《蒙古世系》記載,他這一支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直系后人。清朝在建立過程中,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對緊鄰的蒙古各部非常重視。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桀驁不馴,一度不肯臣服清朝。皇太極軟硬兼施,費盡心機,才算把蒙古各部降服,使之成為清朝維系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得力干將。
清朝歷代皇帝也繼續保持了這種態度,入關之后,幾乎每一代清朝皇帝都曾和蒙古王公大臣通婚聯姻,很多蒙古王公都在清朝擔任高層大臣。清朝末年,清帝賴以立國的八旗鐵騎早已腐壞不堪,而久居塞外的蒙古騎兵,卻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其戰斗力之強,足以和曾國藩的湘軍相提并論。蒙古名將僧格林沁被歷史推到了台前,帶領驍勇的蒙古騎兵馳騁疆場,為了保衛大清立下汗馬功勞。
比如在咸豐三年,太平軍大舉進攻北方,北伐軍一度打到河北內地,嚴重威脅清朝京師。此時太平軍風頭正勁,連戰連勝,清軍士氣低落,朝廷上下恐慌不已。僧格林沁臨危受命,擔負起迎擊太平軍的千斤重擔。他歷經苦戰,終于在咸豐四年的獨流鎮之戰中徹底擊潰太平軍的北伐軍,使得清朝形勢轉危為安。
咸豐九年,英法聯軍的海軍在大沽口與清軍展開激戰。僧格林沁表現神勇,面對船堅炮利的外國戰船毫不畏懼,身先士卒浴血奮戰,「督軍力戰,大挫之,毀敵船入內河者十三艘」,取得了大沽口之戰的大勝利,使得英法聯軍受到罕見的嚴重挫敗,整個英國為之震動,英國人對他又怕又恨。
偉人馬克思高度評價了僧格林沁指揮的這次戰役,譴責了英法侵略者的暴行,他在《新的對華戰爭》一文中,詳細記載了這次戰事的經過,以及英法聯軍慘敗的景象,并且認為「中國人抵抗英國人武裝遠征隊,毫無疑義也是有理的」。文中提到,遭到重創的英國軍隊氣急敗壞,把僧格林沁和他的部下污蔑為「妖魔」,因為僧格林沁確實讓他們吃了大虧。
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在北方與捻軍展開激戰。由于輕敵冒進,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重圍被殺。由于僧格林沁生前威震天下,屢建奇功,且他的隊伍軍紀很好,從無擾民的惡習,因此老百姓都為他的死而痛哭流涕。《天咫偶聞》記載,僧格林沁生前征戰過的區域省份,老百姓把他的牌位「與關帝并祀,祠宇殆遍通省」,認為他的才能與功業可與和關羽媲美,到處可以見到他的祠堂廟宇。這在清朝武將中,享受到如此待遇的僅此一例。
參考史料:《清史稿》《天咫偶聞》《新的對華戰爭》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