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曹操正與袁紹打得難解難分 ,孫策見到中原亂局,策劃了一場大膽的行動,他要趁機襲擊曹操老巢許都,迎接漢獻帝入江東,代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意圖日后進軍中原。
正當孫策準備大展宏圖時,他卻遭到了刺殺,刺客是被孫策所殺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在此次刺殺過程中,孫策面部中箭,此后傷情惡化,無法治愈。
這樣一來,誰來接替他治理江東成為孫策的難題, 現實問題是,孫策的兒子還小,無法承擔重任,孫策只能從他的弟弟中選擇,最終孫權成為他的繼任者,可孫權此時也才十八九歲,資歷尚淺,無法服眾。
在江東局勢晦暗不明之際,鎮守巴丘的周瑜卻帶兵返回奔喪,那麼周瑜帶兵奔喪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在闡述這問題之前,先來看看孫策臨終前面臨的難題,即選誰當繼承人。孫策有兒子不假,但他的兒子孫紹年齡太小,不足以堪當重任,為了保住江東基業,孫策只能從兩個年紀較大的弟弟孫權和孫翊中選擇一人。
至于到底選誰,孫策也不能一人獨斷,他還要考慮身邊大臣的意見, 當時在孫策身邊最有分量的大臣當屬張昭,孫策對他極為禮遇,曾同他一起登堂拜母,所以孫策必須征詢孫策的意見。
在張昭看來,如今江東的局勢需要一位像孫策般勇武的領導人,而孫策的三弟孫翊性格最像他,是接替孫策的最佳人選,顯然,張昭起初并不認可孫權。
但在孫策看來,孫權才是帶領江東走向強盛的合適人選,即便張昭反對,孫策最終還是選擇孫權為繼承人,也就是說,孫策否決了張昭的建議。
但為了安撫張昭,孫策又對張昭說了提了一句: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言下之意就是,若是孫權鎮不住場子,你張昭就取而代之吧。
這場景是不是很眼熟,沒錯,劉備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時也是這樣干的,劉備托孤或許就是學的孫策!
當然,孫策的本意或許不是讓張昭篡位,而是給予張昭極大的自主權,若是張昭認為孫權不合格,那你就扶持孫翊上位吧,這也是日后孫權對張昭既倚重又提防的原因所在,畢竟誰都不希望頭上懸著一把隨時能砍下的劍。
作為孫策選定的托孤重臣,孫權還真沒有多少手段制衡張昭,即使在赤壁之戰前,張昭極其不看好孫、劉聯盟,帶頭叫嚷著要投降曹操,孫權也拿張昭沒辦法,甚至在稱帝后,張昭不給孫權臉面,孫權也只能率先低頭道歉。
這些都是后話,孫權在接手江東時并不能服眾,而且他接手的江東也是一副爛攤子, 廬江太守李術反叛,孫氏宗親孫輔暗通曹操,孫暠企圖領兵奪權,豫章、會稽等地的山越人也蠢蠢欲動。
孫權此時面臨的內外壓力很大,宗親不服他,手下也隨時都能反叛,他還沒做好承受巨大壓力的準備,因此在孫策去世后的一段時間內,孫權只顧著傷感兄長去世而未能理事。
這令張昭很失望,拉著孫權就開啟了嘴炮模式: 你兄長將江東基業托付給你,是期望你能將江東事業發展壯大,如今天下局勢動蕩不安,你怎麼能整日臥床哀傷,只顧著發泄個人感情呢?
孫群聽完張昭一番話后幡然醒悟,他決定擔起發展江東的重任,于是張昭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這才令眾人認可了孫權這位新主公。
此時,周瑜也帶兵返回奔喪,這對孫權來說并不算什麼好消息,若是周瑜對他發難,孫權必然站不住腳,哪里還會有後來的東吳大帝, 幸運的是,周瑜之所以帶兵奔喪,是來給孫權鎮場子的。
當時孫權還只是將軍,眾人對待他的禮節都很簡單,而帶兵歸來的周瑜卻不這麼干,他見到孫權時必然以君臣之禮相待,以此表達對孫權的擁護支持。
眾人都知道周瑜是帶著兵前來奔喪的,他這樣尊敬孫權明顯是為了給孫權站台,其他人哪里還敢出幺蛾子,孫權文有張昭,武有周瑜,一下坐穩了江東之主的位置。
周瑜不僅是帶兵支持孫權,還為孫權舉薦賢才,比如魯肅就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有了魯肅等人相助,孫權的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周瑜為老孫家可謂勞心勞力。 在赤壁之戰前,張昭等人都建議孫權投降曹操,以免葬送江東基業,這種投降觀點在江東并非沒有市場,畢竟當時曹操大軍壓境,以江東的實力想要抗衡曹操并不容易。
但在周瑜等主戰派的支持下,孫權決定聯劉抗曹,并且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操,而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者就是周瑜,赤壁之戰的勝利不僅挫敗了曹操進攻江東的野心,也令孫權的威望達到頂峰。
在周瑜死后19年,孫權登基稱帝時,還不忘周瑜的功績,無不感慨地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這難道僅僅是在說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功績嗎?其實不然,筆者認為這還是孫權在感嘆當初周瑜帶兵奔喪,力挺他孫權的功勞,若無周瑜為他保駕護航,難說張昭會不會「自取之」,也難說孫氏宗親還會不會那麼老實。
孫權這句話算是為孫策死后,周瑜帶兵返回奔喪做出了完美解釋,周瑜沒有取代孫氏的意思,他只是為了確保孫權能夠順利繼位,以報答孫策對他的情誼而已。
至于張昭,孫權對他是又愛又恨。 黃龍元年,孫權稱帝時曾大宴百官,張昭舉杯想要歌頌功德,結果話還沒說,孫權就開始諷刺張昭: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
意思是,若是赤壁之戰前聽從張昭的建議投降曹操,現在的孫權恐怕已經在乞討食物了。
孫權這句話嚇得張昭直冒冷汗,後來張昭因勸諫公孫淵向東吳稱臣一事退居不朝,孫權憤怒之下命人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
後來證明張昭勸諫沒錯,孫權又放不下面子低頭道歉,便下令火燒張昭家門逼迫其出門,結果此舉沒嚇出張昭,孫權只好站在張昭家門口不走,直到張昭肯出來見面和解。
嘉禾五年,張昭才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