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還珠格格》中,五阿哥永琪和小燕子那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劇中兩人歷盡磨難,終成眷屬。然而,這虛構的愛情故事與歷史上真實的五阿哥永琪卻迥然不同——真實的永琪不僅英年早逝,就連他唯一在世的兒子,也無端被派去了皇陵守墓。
永琪,滿語名永祺,是清高宗弘歷的第五子,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生母為敬妃陳氏。
永琪天資聰穎,幼承庭訓,勤學不輟。他博覽群書,對典籍了如指掌,又工詩文,有書法造詣。在武藝方面,他射箭、騎馬的技藝更是無人能及。
每當皇子們比試騎射,永琪總能脫穎而出,名列前茅。
有一次,永琪與十阿哥颙琰在騎射比試中再次獲勝,兩人騎馬回宮,路過敬業門時,永琪心血來潮,竟單手抱起颙琰使勁拋向半空,又穩穩接住。這驚人的臂力和騎術,讓圍觀的宮人們都倒吸一口涼氣,乾隆聽說后也十分唏噓,這更堅定了他對永琪的青睞。
永琪爽朗的性格也讓他在宮中備受寵愛。他待人謙和有禮,不擺阿哥的架子,與眾皇子們相處融洽,深受寵信。
每當皇子們聚會,永琪總能活躍氣氛,說些妙語逗人開懷大笑。乾隆見他聰明過人、才華橫溢,內心極為欣慰,認為他必將來大有作為。
甚至,乾隆暗中考慮,永琪應該是最適合繼承大統的皇子。永琪博學多才,仁厚寡欲的個性更像自己;永琪與皇子們最親近,有望團結皇室;永琪又文韜武略,能夠鞏固大清江山。種種跡象都表明,永琪或許是乾隆心中最理想的傳承人。
歲月靜好,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永琪二十四歲那年,命運卻對他展開了殘酷的玩笑。
那一年,永琪被封為郡王,義蓬天下的前程似乎就在眼前。此時的永琪正值壯年,文才武藝均出眾,受父皇寵愛有加,前途無量。哪知接踵而至的,是那突如其來的附骨疽病魔。
那日永琪騎馬出宮如常,半道上忽然一陣陣刺骨疼痛襲來。痛楚從四肢百骸蔓延至全身,即使曾經高超的武藝也難以抵御這撕心裂肺的痛苦。永琪勉力支撐著回到宮中,一病不起。
太醫們診斷,這是一種叫「附骨疽」的怪病。所謂「附骨疽」,實為一種骨髓受炎癥毒氣侵襲導致的疾病。
它會導致骨頭浮腫潰爛,劇痛難忍。病發時,四肢骨骼仿佛被千萬只螞蟻啃噬,白天黑夜不曾斷絕。太醫們開了無數療效顯著的藥方,可永琪的病情絲毫沒有好轉,反而日益惡化。
在當今醫學條件下,這種病可通過外治、內服等手段治療,但在18世紀的清朝,這卻是一種極難醫治的頑疾。永琪身染此疾,太醫們也無能為力。
永琪一病不起,乾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調來江南江北的名醫,甚至連西洋醫生也請來會診,卻無一人能治。
乾隆為永琪嘗試所有的醫療方法,只求他的愛子早日康復。可無論中藥湯劑還是西醫手術,永琪的病情都在持續惡化。
眼看永琪的病情日益惡化,渾身潰爛,連說話的力氣都喪失了,乾隆的心如刀割。他整日整日守在永琪床前,眼睜睜目睹愛子在痛苦中掙扎。
曾經那英姿勃發的五阿哥,現在竟是這樣臥床不起,命在旦夕。乾隆心中悲痛,又無能為力,只能紅著眼眶日夜照料。
終于,在永琪二十五歲那年閏五月初四日,他在父皇的撫摸聲中,在藥石無靈的情況下,漸漸閉上了雙眼。永琪短短二十五年的生命,就這樣匆匆逝去。
永琪的猝然離世,對乾隆的打擊可謂巨大。他不僅失去了心愛的兒子,也失去了最有可能繼承大統的人選。對這個英明神武的君主而言,兒子早逝的痛苦和政治生涯的失敗,無疑是雙重的打擊。
永琪去世時,他的獨子綿憶才僅僅五歲。這個幼小的孩子一夕間便淪為了無父的孤兒。
也許是上天可憐這失去父親的孤兒,永琪伯父兼皇帝嘉慶還算關心著他,每每見到都摸他的頭安慰他,叫他要忍耐勇敢地活下去,這讓年幼的綿憶感受到一絲溫暖。
永琪在世時,他與幾任妻妾共育有一女七子。但六子均在襁褓之時便夭折了,只留下一個女兒和綿憶在世。那名女兒在長大后嫁給了一位蒙古王公,不再牽絆在皇宮之中。于是,這時的綿憶就成了永琪唯一的骨肉血脈。
小小年紀失去父親,本該是綿憶最無助和脆弱的時刻。幸運的是,在這關鍵的時期,他的伯父嘉慶對他尚算關愛,還在他十五歲那年將他封為郡王,可以看作是犒賞永琪的功勛。這讓年幼的綿憶感受到了溫暖,也讓他在宮中站穩了腳跟。
然而好景不長,一場看似輕微的風波,讓綿憶與嘉慶的關系在一夕之間徹底破裂。
那一年,綿憶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子。按照滿清的規矩,皇子及皇孫們給自己子嗣取名時,都要使用「金字輩」作為名字的第一個字,以示尊卑有序。但偏偏,也許是年輕氣盛,綿憶為自己的兒子取名時,不但未使用金字輩,甚至取了一個藏頭「永」字的名字,以紀念已故之父。
這無疑觸犯了嘉慶的逆鱗。以嘉慶乖戾多疑的性格,他絕不會容忍一個外甥不按輩分取名、似有窺視皇位之意。在他看來,綿憶分明是蓄意以父名「永」字命名,意在不軌,這讓他怒不可遏。
于是,嘉慶大怒,不但革除了綿憶的所有官職爵位,還出令更改他兒子的名字。這無疑是對綿憶的羞辱和懲戒。一紙命書,就將綿憶在宮中的地位摧毀殆盡。
就這樣,綿憶一夕之間從皇帝的寵童跌落成了受怒者。更糟糕的是,不久之后,他還受了一個更大的打擊——被派往皇陵守墓。
在清朝,守陵是一項艱苦卓絕的任務,多由宗室妃嬪擔任。守陵人要終身困在陵寢之中,將死者如生者般侍奉。他們要忍受寂寞與恐懼,度過沒完沒了的黑夜白天。
對一個皇孫而言,落得此下場無異于活受罪。但在嘉慶怒火中燒的當口,綿憶又能奈何?只能暗自咬牙,接受這殘酷的現實。
其實,在名義上,派綿憶去守陵,是宣稱他要去侍奉祖父乾隆帝的梓宮。但實際上,一個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被迫困在黑暗陰冷的陵墓之中,忍受無邊寂寞和恐懼,這無疑是對他的嚴厲懲罰和打擊。
對一個陽光開朗、驕傲自信的皇孫而言,這比直接削去他的皇族身份還要殘忍。然而一切已成定局,綿憶也只能咬牙忍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開始了他在陵寢中的噩夢生活。
言歸正傳,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永琪的獨子綿憶,也會被派去守陵致終呢?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值得我們深思。
其實這個安排并非毫無緣由。我們不妨從幾個層面來剖析其中原因:
第一,作為滿清皇室成員,守陵是綿憶不可推卸的責任。滿清制度規定,皇室旗人必須參與皇陵修葺和警衛工作,這被視為榮譽和責任。雖說綿憶是皇親國戚,但他終究難逃這項任務。派他去守陵,也可顯示嘉慶堅持禮制,沒有特權思想。
第二,在皇宮中,綿憶的勢力脈絡單薄,牽連不多。因為父親早逝,他并無兄長輩們給予支持,也無自己的勢力團體。正好作為皇陵最佳人選。
如果派遣其他皇親,則難免激起他們的不滿,讓嘉慶招致怨恨。而撤去無依無靠的綿憶,則不會引起任何反彈。
第三,綿憶從小生活艱苦,性格堅韌不拔。小時候喪父,長大后又失去皇恩,他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出堅韌不拔的性格。這正是承擔守陵任務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要在寂寞與黑暗中承受漫長歲月,必須心智堅定,綿憶正符合此條件。
第四,派遣綿憶守陵,可以避免皇室內斗。皇室各派系錯綜復雜,皇子們都牽扯重重。如果任意調動某一派系,都有可能打破現有平衡,引發連鎖反應。
而單獨撤去綿憶,不會激起任何勢力反彈。這一舉動既符合禮制,又穩固了皇室內部關系,可謂一箭雙雕。
第五,派綿憶守陵,可視為懲戒他的態度。在那件名字事件中,綿憶觸犯了嘉慶的逆鱗。送他去陵寢,正可證明嘉慶的權威不容挑戰。沒有任何旁系皇親可以爬到正統皇帝頭上,這也喝住了其他野心較大的皇子。
種種跡象表明,派綿憶去守陵并非偶然,而是從皇權穩固、內部團結等多個維度考慮的必然選擇。我們不難看出,這也揭示了當時皇室殘酷的族群邏輯,和皇權凌駕一切的統治合理性。
最后,讓我們祝愿永琪父子在天之靈,能早日解脫痛苦,安息幸福。也期望后世君主能寬容待人,不再重復這樣悲劇性的宮廷欺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