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李世民的兒子李恪究竟有多強?為何千百年后,依舊有人懷念他?
2023/11/08

前言

李恪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太宗李世民之子,他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和波折。起初,他曾受封為秦王,擔任太原王,但他後來被控告參與了一起密謀反叛的陰謀,李世民被迫下令將他處死。

然而,李恪的死因一直備受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他可能是被陷害的無辜之人,被牽涉到政治陰謀中而遭到犧牲。盡管歷史中對他的記載相對有限,但仍有人認為他并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叛徒,而是一個善良的君主,為人民著想。

在后人的眼中,李恪的悲劇命運和他可能的冤屈,使他成為了歷史上備受同情和懷念的人物。李恪一個早夭的王子,又為何延綿千年依然令人追思?

一、兩朝宗親的身份注定他與眾不同

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美貌動人,聰慧過人。她嫁給了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兩人的兒子李恪因此擁有隋唐兩朝皇族的血統。這樣得天獨厚的出身,使還在襁褓中的李恪注定與其他皇子有著本質的不同。

李世民登基后,兩歲的李恪就以皇孫的身份被封為長沙郡王,之后又封為漢王,十歲時改封為蜀王,領受益州都督之位。當時的益州地大人口眾多,是唐朝極為重要的地區,李世民將它封給未成年的李恪,足見他對李恪寄予了何等厚望。

每當有人問起自己最疼愛的孩子時,李世民總是第一個提到李恪的名字。「我的恪兒天資最出眾,他有隋唐雙朝的皇族血統,注定會成就一番大業。」李世民這樣夸贊自己的第三子。

李世民舍不得讓李恪離開自己,便讓年僅十歲的他遙領益州都督之位,也因此開啟了皇子遙領官職的先河。每每提起要派李恪離開長安到外任,李世民臉上都會露出不舍之色,但又理智地認識到,要培養出一個英明的繼承人,還需要歷練。

從這一系列的封賞可以看出,李世民對這個兒子的偏愛。李恪擁有他最鐘愛的王后所生,又繼承了先人的優秀基因,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心情可以理解。

二、深受李世民喜愛,才華橫溢

李恪之所以能得到李世民的偏愛,也與他自身的才華分不開。李恪不僅文采出眾,詩書琴棋,無一不精通;還將弓馬嫻熟,是難得的文武兼資之材。

李恪自小接受最嚴格的皇族教育,房玄齡、魏征、杜如晦等大儒曾親自啟蒙教導過他。這些老師對李恪的才能都贊不絕口。杜如晦曾說:「教恪王如乘舟泛海,學問進益太快,真是人中龍鳳!」

年輕時的李恪,還隨父親李世民出征四方,立下赫赫戰功。有一次突厥入侵,李恪單槍匹馬突入重圍,以一當百,終將敵軍逼退。李世民親眼見證了兒子的英勇,不禁對左右說:「我們家的恪兒果然與我一樣,是個英勇過人的好漢!」

李世民常年征戰沙場,對兒子的武藝尤為看重。他見李恪亦膽識過人、勇武過人,便說他「英武類我」,認為李恪與自己最為相像,這也成為他立李恪為儲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皇位近在咫尺卻無緣執掌

李恪深受李世民喜愛,又文武兼資、才華橫溢,本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但因「嫡庶故例」的限制,他作為第三子,無法被立為太子。

649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當時李世民心中已有立李恪為嗣的想法,便找來心腹大臣商議此事。然而,在宰相長孫無忌的強力反對下,李世民無奈放棄了這個念頭。

長孫無忌執意立四子李治為儲君。他認為李治溫厚仁毅,最適合做一個守成之君,來鞏固李唐王朝的基業。李世民雖不完全贊同,但在大臣們的一再勸說下,也只能從命。于是李治繼位,即後來的高宗。

據村民回憶,當時李世民曾與長孫無忌過多次討論繼承人人選。李世民認為李治能力有限,希望傳位給李恪,但長孫無忌態度極為堅決。「陛下莫要因私心打亂了王室法度,這將動搖社稷基業啊。」他如此規勸李世民。

皇位近在眼前卻無緣執掌,但李恪從未表現出絲毫不滿。李治登基后,李恪仍一如既往地謙遜有禮,對兄長尊重有加,高宗對他也十分滿意。李恪的為人處事,贏得了朝野上下的稱頌。

四、遭人誣陷,以死明志

然而,宰相長孫無忌一直將李恪視為心腹大患。他認為李恪才華過人,若有機會登基為帝,自己的地位將受到威脅。

653年,李治的女婿房遺愛謀反失敗,被長孫無忌抓住機會,誣告李恪參與此事。當天夜里,李恪被五花大綁地押解到殿前,高宗睡眼惺忪地坐在龍椅上,震驚地問:「無忌,這是何故?」

長孫無忌神色嚴峻地回答:「陛下,恪王與房遺愛勾結,圖謀不軌,臣已經查明,請陛下明斷!」李恪跪地求饒,但沒有人相信他的清白。最終,在長孫無忌的敲山震虎之下,高宗只得命人將李恪縊死。

「聽說當天,恪王臨刑前語無倫次地喊著‘我沒有罪’,聲音哽咽,令人心酸。」村民如此描述李恪臨終前的情形。英年早逝的他,死時仍心存不甘。這場未明就里的政治清洗,奪走了一個才華橫溢生命的希望。

五、冤案昭雪,聲名遠播

李恪雖然離奇死去,但他的人品和才能,依然深深烙印在民心。南唐國主李昪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統治,便稱李恪為自己的先祖。不僅如此,李昪還追尊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以彰顯他的美德。大臣們認為李恪未做過皇帝,這樣不合規矩,但李昪堅持李恪有此殊榮。

「我聽祖父說,恪王生前樂于助人,素有‘仁王’之稱。他若未遇害,必將成就一番大業,當這個尊號實至名歸。」李昪如此解釋自己的決定。從此,李氏子孫們也以出自李恪為榮。李恪在世時遭人誣陷,但他的冤案最終昭雪。一千多年后的今日,依然有人追思這個早逝的王子,他的精神永存人間。

【結語】

李恪這位隋唐雙朝的繼承人,是個才華橫溢卻遭殃的王子。他雖然無緣帝位,但他仁慈正直的品格,依然值得后人學習。可以說,正是有了像李恪這樣仁智雙全的人,唐朝國祚才能綿長兩百余年。他的一生雖短,但其精神永存,續乎后人心中。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