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4歲就懂讓梨的孔融,長大后舉孝廉卻行無恥之事,曹操:殺了吧
2023/11/07

前言:

孔融,字仲明,孔子第二十代孫,東漢末期政治人物。他4歲時讓梨給弟弟吃的故事,成為儒家禮儀典范,深受后人推崇。然而,這僅僅是孔融一生中亮眼的一刻。隨著年齡的增長,孔融的性格和行為發生了急劇變化,最終走上反面教材的不歸路,

被曹操下令殺害,死于非命。孔融從讓梨的乖巧孩子,到侮辱君主被殺的叛逆小人,他的成長過程中隱藏著怎樣的細節?

一、4歲讓梨,獲得父親贊賞

公元170年,4歲的孔融面對一袋父親買來的大梨,主動將最小的一枚留給自己,而將大梨分給哥哥和弟弟。這一行為贏得了父親的稱贊和夸獎,成為儒家孝道的典范。

作為孔子二十代孫,孔融從小就受到崇高的期待。他的才智聰敏,也不負眾望,把父親傳授的知識融會貫通。4歲讓梨的舉動,更成為他日后博取名聲的法寶。孔融沐浴在父親和社會的喜愛中,逐漸形成了優越感和自負。他深信自己與眾不同,受到上天眷顧,注定會有非凡的人生。

這份自負在孔融心中生根發芽,日漸茁壯。他認為自己理應受到禮遇和關注,享受最好的東西。讓梨只是討好父親和世人的手段,而非發自內心的善舉。4歲的孔融就如同精心雕琢的工藝品,外在光鮮,內里卻已悄然變質。

二、16歲哥哥入獄,袖手旁觀

公元186年,16歲的孔融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重大抉擇。那一年,他的哥哥孔褒外出時,有一名逃犯張儉來訪。孔融以為這是哥哥的朋友,便熱情招待。後來張儉被官府逮捕,孔褒和孔融也被牽連入案。

面對審判,孔褒主動承擔全部罪名,以保全孔融。作為弟弟,孔融本應感激哥哥對他的照拂之恩,挺身而出分擔哥哥的劫難。但是,他卻眼睜睜地看著哥哥走向牢獄,對此毫無動容。

這樣冷漠無情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從4歲到16歲,孔融發生了什麼變化?曾經的乖巧孝順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冷漠自私的少年。他心中自負的傲氣越來越濃,認為哥哥只是父親多余的產物,與自己毫無關系,不值得為他冒險。

孔融的變化源于父親和社會的溺愛。他漸漸迷失了自我,將一切善舉視為交易和討好的工具。面對哥哥的入獄,他的真性情顯現無遺——那就是一個心腸冷漠、麻木不仁的驕縱少年。

三、出任官職,棄城逃生

步入中年后的孔融,終于如愿以償地當上了北海相。然而讓他人失望的是,他的政績平平,只會用空洞的道德規范來約束百姓。當北海郡遭遇袁紹軍隊進攻之際,孔融也毫無招架之力,選擇舍棄妻兒第一時間棄城逃生。

我們不禁要問,曾經那個慷慨讓梨的少年,何以變成一個膽小懦弱的中年男子?其實,這正是孔融扭曲性格的必然結果。

他空有一身道德皮囊,內里卻早已腐朽。面對真正的生死攸關,他只想著自保,哪還有半點仁義可言?北海之圍正是他外強中干的假象崩塌之時。孔融明白仕途如履薄冰,保存實力才是成功之道。所以他拋下無助的妻小,舍生忘死逃向劉備營寨,求得新活路。

這種行為已脫胎換骨,和當年讓梨的善舉全無聯系。我們看到的,是孔融在動蕩年代中變得愈發虛偽見風使舵的生存本能。他被名利欲望徹底侵蝕,只剩喪心病狂的空殼。

四、投靠劉備,說子不親

逃難后的孔融,先后投奔劉備和曹操軍營。在劉備營中,他說出了親子不親的話,引發輿論譴責。孔融竟然認為,子女只是父親的產物,與父親無甚關系。

這番話讓人大跌眼鏡。原來,他內心的變質已然岌岌可危。讓梨的乖巧不過是表面文章,他的本性早已扭曲變形。也許正是這般虛偽兩面,才讓他在動蕩年代歷經滄桑,茍且偷生。

投靠劉備后,孔融為自己開脫棄城的罪責,說出了「子不親」的荒誕論點。他心中早已一片漆黑,將骨肉親情視為可有可無。面對輿論批評,孔融不僅毫無悔意,還固執己見為自己開脫。

這標志著他內心的道德底線已徹底崩塌潰敗。為了自保,孔融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他的膽怯自私在動蕩年代被放大,讓他徹底喪失理想信念,一味追逐權勢。劉備見他虛偽無能,也將他排斥在外。

五、投靠曹操,公開侮辱

孔融後來投奔曹操,曹操起初對他禮遇有加,希望借助其影響穩固政權。然而,孔融不僅毫無感激之心,還公開侮辱曹操,反對其政策。

當曹操頒布禁酒令之時,酒鬼孔融大肆批評,稱曹操為「紂王」。這無疑是對君主的侮辱和叛逆。曹操終于忍無可忍,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下令將孔融殺害。

孔融投靠曹操后,展現出了更為張狂的叛逆性格。他將曹操的禮遇視為理所應當,仍我為主任性作威作福。面對曹操的約束,孔融毫無敬畏之心,指桑罵槐,把自己的私欲高于國家利益。

他公然反對禁酒令,目中無君,引火燒身。甚至在朝堂上直呼曹操為「紂王」,侮慢之極。這標志著孔融的反叛已到了瘋狂的地步,他的言行嚴重觸犯法紀,樹敵太多,難逃一死。

曹操終于出手翦除禍害,為朝堂正氣。孔融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注定難逃毒手。他一生沉迷權勢,到頭來卻只剩凄慘收場。

結語:

孔融的一生波瀾壯闊,卻也不幸收場凄慘。他的經歷充滿了人性的春秋替代,讓我們不禁要深思。

孔融從小就飽受溺愛和期待,這在潛移默化中奪去了他的本性與理想。到中年時,他已然一心追名逐利,將仁義道德拋諸腦后。在動蕩年代,權勢成了他的唯一支撐。為此,他可以棄城舍命,可以親情兩曠,甚至可以侮辱君主。一顆虛偽扭曲的心,讓他在成功邊緣一次次跌落。

孔融的故事也讓我們明白,道德是什麼,才是生命的歸宿。外在的名利永遠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唯有回歸本心,堅守正道,方得內心平靜。每個人都會面臨善惡的選擇,唯有不忘本心,才能不受外在環境腐蝕、保持高尚品格。

孔融的經歷猶如一面碑銘,提醒后人要時刻警惕人性的軟弱與變數。我們要反思什麼才是成功的真諦,怎樣走出屬于自己的成長之路。唯有反省教訓,汲取歷史智慧,方能積極向上,遵循內心正道,成就卓越人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