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華夏大地受著黃河的摧殘與眷顧。黃河的暴漲與改道,造成了無數百姓家破人亡。為了治理黃河,歷朝歷代不乏忠心之士前仆后繼,鞠躬盡瘁。
其中最令人欽佩的當屬清朝的靳輔,他被康熙譽為「治河第一人」,卻也經歷了諸多誤會。
康熙十六年,14歲的康熙帝開始親政,面對的首要問題便是黃河的泛濫。黃河改道已有數百年,一改再改,沿岸百姓家破人亡。康熙登基之初便奮力治河,奈何屢屢不成。當時的河道總督王光裕空口白話,要錢無方。
王光裕上任兩年多,連一個治河方案都沒有提出來。他整日游手好閑,不親自勘察,只會向朝廷要錢。
面對南方平定,北方防備的軍事壓力,王光裕以「銀錢不足」為由,不治反污。百姓在水災中哀鴻遍野,王光裕卻袖手旁觀,任由民眾在水火中掙扎。
康熙無奈之下,決定啟用一位猛將——鑲黃旗漢軍出身的靳輔。靳輔此前曾在安徽擔任巡撫,提出并實行了「溝田法」,利用河道灌溉田地,為當地水利做出了貢獻。
得到皇帝的信任,靳輔立刻上任查看河務。面對泥濘的河岸,他紅著眼睛向康熙遞上了「一日八疏」,詳細闡述了治河的策略和工程。
靳輔對當前的水患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分析。他指出,之前治河之所以屢屢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只著眼于自己的轄區,沒有整體觀念。一省治好,讓水涌向下游,下游省份又要重新治理。如此毫無止境。
靳輔提出要「審其全局」,把河道和漕運統籌在一起治理,而不僅僅是堵幾個決口就萬事大吉。他的胸襟和視野,令康熙刮目相看。以往的官員局限于一隅,靳輔卻有著宏闊的格局,這與他的學識和見識不無關系。
靳輔出生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他博覽群書,對水利問題有獨到的思考。擔任巡撫期間,他廣泛調研,深入民間疾苦,以溝田法解決農田灌溉問題,讓安徽百姓受益。
這為他以后治河積累了寶貴經驗。如今終于有機會施展抱負,改變黃河久治不治的景象。
然而靳輔的雄心壯志也讓康熙猶豫不決——如果失敗了,后果不堪設想。畢竟改道已久的黃河,治理難度可想而知。耗費天量國庫來治河,一旦失敗,將是巨大的政治風險。年幼的康熙需要權衡利弊,不能作出壞了大局的決定。
為消除康熙的顧慮,靳輔鄭重承諾:一定會節省開支,并且壯烈承擔后果。他上書康熙,建議各省預先征收部分賦稅,項目完成后再從商船中穩定收入,以此達到開源節流之效。
靳輔的廉潔和胸懷,終于打動了康熙,他下定決心全力支持靳輔治河。
靳輔受皇帝重托,夙夜匪懈,立刻展開了治河大計。他的計劃異常宏大,主要包括疏通下游、清理青口、修建堤壩、疏通運河等。這些工程幾乎涵蓋了黃河中下游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以疏通清水潭運河為例,這是整個計劃的重頭戲,既關乎水運又關系水量。靳輔深入第一線,身先士卒,寸步不離地監督施工。他還巧妙運用地形地勢,改進設計方案,最后只用了預算的六分之一便完成了工程。
在治河過程中,靳輔克服重重困難。他不顧酷暑嚴寒,跋涉在積水泥濘之間,與工匠們同甘共苦。有時甚至因辛勞過度而累倒在地。但他從未抱怨過一句,只想盡快讓百姓免受水災之苦。
然而好景不長,靳輔的工程運氣從一開始就不佳。康熙十七年,暴雨導致上游決口,部分未完工的堤壩決堤。朝中有人開始質疑靳輔的能力。
靳輔自然明白,這只是自然力量超出預期,并非自己的過錯。但他不卑不亢地接受了所有批評,沒有分毫辯解。
康熙也陷入了困惑之中——是繼續信任還是停手為好?資金投入巨大,一旦盡數化為烏有,自己這個皇帝就要被臣民唾棄了。為了給靳輔一個教訓,康熙暫時解除了他的職務,讓他「戴罪」繼續治河。
靳輔心中苦澀,但他沒有推脫責任,只想盡快證明自己。此時正值黃河泛濫之際,靳輔本可以回家休養生息,他卻帶病匆匆趕赴河防前線,只想救那些無辜的百姓于水火。
在他孜孜以求下,幾年后黃河治理初見成效,康熙這才放心地重新啟用了他。
好景不常,康熙二十一年,蕭家渡堤壩決口,靳輔再次受到質疑。此時崔維雅挑頭反對靳輔修筑減水壩的方案,朝野轟動。崔維雅認為減水壩會積水淹田,不如疏導入海。兩派朝臣爭論不休,互相攻訐。
為了搞清真相,康熙親自主持召開了辯論大會,經過靳輔的講解,康熙重新信服,支持他繼續治河。會后,崔維雅仍然不死心,多次向康熙進讒,詆毀靳輔浪費錢財。
靳輔其實早已看穿崔維雅的態度,但他沒有反擊回去,只是專心治河工程。
但稍后,靳輔與于成龍為修筑減水壩的事再起爭執。兩位臣子各執一詞,康熙也左右為難。最終,于成龍的建議被采納,靳輔失去了權力。
盡管于成龍的方案後來證明存在問題,但對靳輔而言,這無疑是沉重的一擊。
屋漏偏逢連夜雨,靳輔在「敗給」于成龍后,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又被卷入明珠案,以「結黨營私」的罪名被免官。明珠倚仗權勢作威作福,靳輔偶有往來,也被牽連其中。
他在河防第一線辛勤工作十余載,從未被發現貪污受賄的記錄。如今卻遭遇如此大禍,賦閑在家,心緒萬千。他明明白白,自己并未貪圖錢財,一心只為百姓造福。但朝中官場無常,自己也難逃命運。
這四年來,靳輔牽掛黃河治理的情況。他了解新任河道總督無能,但他沒有上書譏諍,只是默默關注百姓的遭遇。雖然被貶黜問斥,他的善心卻從未改變。終于,皇帝重新啟用靳輔治河,他欣然接受,以報效天下為己任。
四年后,康熙重新啟用靳輔治河,然而他已是老態龍鐘。在最后一次視察河工時,靳輔累倒在岸邊,不治身亡。康熙痛心疾首,為靳輔舉行隆重葬禮,追謚他為「文鑲」。也算是為多年的誤會做了些許補償。
百姓得知靳輔去世的消息,也深感傷痛。靳輔為百姓治水多年,幾乎家也沒有回過。現在他英年早逝,百姓們自發前來吊唁,淚流滿面。還有人在河岸立下牌位,祭奠這位忠良之臣。
靳輔不僅拯救過無數百姓于痛苦中,也以自己的勤勉為后人樹立模范。但他卻不能享受來之不易的榮譽,只能壯志未酬便離世長眠。后人追思他的功勛,不禁五內俱生。
小人當道,忠良難逢知遇。靳輔一生坎坷,但他的功績卻為百姓所銘記。他開鑿的中河紓解了下游七縣之苦,也是清朝漕運史上的里程碑。
今人治河,仍以他的思想為楷模。正如魯迅所說,「脊梁」之光終穿不透陰霾,但中華需要這樣的人,今昔依舊。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總有一批仁人志士,甘于默默獻身,從不計得失。他們的奉獻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也溫暖了這片土地。
無私無我,不問回報,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脈絡。讓我們緬懷前人,并秉承光耀,以此激勵自己,為中華的偉大復興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