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是明朝建國后影響深遠的一次宮廷政變。這個政變最終導致建文帝的失敗,也讓燕王朱棣奪得了皇位,建立了明成祖朱棣的統治。在這場政變中,有一位功臣戰無不勝,屢建奇功,最終協助朱棣奪得天下,他就是朱能。
朱能從一名藩邸小將,在百余場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獲得「靖難第二功臣」的美譽。他不僅是一名悍將,更是朱棣最信任的謀士之一。本文擬通過朱能的傳記,帶讀者全方位地了解這位「百戰功臣」的傳奇一生。
朱能的父親朱亮原是明太祖麾下的淮西將領,在太祖渡江之初便有軍功,后被任命為燕山護衛副千戶。朱能生于洪武三年,從小便跟隨父親長居北平。10歲時,朱能進入燕王府,成為府兵。
當時的燕王朱棣比朱能大上10歲,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相比朱棣的其他兄弟,朱棣從小體質強健,動作敏捷,討喜明太祖。他7歲被封為燕王,13歲就被送到北平鎮守。
朱能剛進入燕王府時,朱棣已在此居住近10年。他深得大軍的擁戴,也以武勇著稱。當朱能這名年輕新人進入燕王府時,朱棣對他印象深刻。看著這名又高又壯的少年,朱棣心中暗想,這必將是一名將才。
朱能果不其然,他勤勉練武,力大無窮。一次演習中,他單槍匹馬闖入重圍,奮勇殺出,讓朱棣大為稱奇。自此之后,朱棣對朱能極為倚重,讓朱能進入自己的貼身侍衛隊。
幾年后,朱棣帶兵北上討伐乃兒不花部。此役朱能立下首功,一箭射斃敵軍頭領。朱棣見他果真是個武藝超群的悍將,更加看重他了。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對藩王極為警惕,先后削除多個藩王的兵權。燕王朱棣心中忐忑,生怕自己也遭削藩。
當時,朱能已是燕王府心腹,深得朱棣信任。他聯合姚廣孝等人,極力勸說朱棣舉旗反抗,爭取自保。在他們的勸說下,朱棣做出起兵反抗的軍令。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在北平舉兵反叛。他命令朱能、張玉帶兵800,埋伏在府中。不久,建文帝派來討伐的官兵到達燕王府,張玉、朱能兩人突然殺出,擊敗官兵,生擒了兩名將領。
接著,朱能又率軍奪取北平九門中的八門,只剩西直門堅守。朱能見勢,親自來到城下,大聲招降西直門守將。最終,西直門守軍打開城門投降。至此,北平全城被燕軍掌控。
這場突襲行動一舉奠定朱棣起兵的基礎。朱能以超常的勇猛殺勁,完成了奪取九門的艱巨任務。朱棣看到朱能如此驍勇,內心極為欣慰。
取下北平后,朱能又率軍討伐遍地的建文余部,連戰連捷。他先后攻占薊州、遵化等地,為朱棣清理后路。
建文元年八月,明廷派遣大軍前來鎮壓,朱棣便派朱能等人迎戰。在鄭村一戰中,朱能將敵軍主力分割圍攻,一舉擊潰建文的精銳。
第二年,兩軍在白溝河展開決戰。戰初,朱棣大軍遭遇埋伏,陷入苦戰。朱棣調動心腹悍將,命朱能擔任左軍,由朱能率軍反攻,最終獲得大勝。
隨后數年,在夾河、德州、濟南等地的決戰中,朱能都立下汗馬功勞。當明軍的名將盛庸、平安等人被擊敗時,打敗他們的功臣,常常就是朱能。
建文四年,燕軍在徐輝祖的打擊下屢遭挫折,諸將建議退兵。此時,朱能挺身而出,力陳退兵之害,鼓舞軍心。最終,朱棣決定南下再戰。
同年,東昌之戰。明軍設下埋伏,朱棣陷入重圍,險些被俘。正在朱棣危難時刻,朱能持矛殺入重圍,一馬當先打開生路,護送朱棣逃脫。
此役燕軍損兵折將,朱棣也受重創。在燕軍最艱難的時候,朱能化險為夷,救主于危難,讓朱棣對他刮目相看。
經過多次大戰后,朱棣終于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于永樂元年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
他將四大功臣封為公爵,其中朱能功高震主,位列第二,被封為成國公,僅次于淇國公丘福,成為「靖難第二功臣」。
永樂四年,越南陳朝發生內亂,朱棣決定發兵討伐。他沒有選擇大將,而是派心腹朱能為主帥,因為他認為朱能是最可靠的將領。
當朱能率大軍南下時,朱棣擔心他會不適應南方氣候,但朱能滿不在乎地保證一定會取勝。然而,軍隊行至半路,朱能便染病,在異鄉他鄉離世,年僅37歲。
收到噩耗,朱棣悲痛欲絕,他親自為朱能治喪,追封他為東平王,并且輟朝五日以示哀悼,可見朱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無人能比。
一個悍勇無敵的百戰將星,就此殞落在南方疆場。朱能一生忠誠耿耿,跟隨朱棣南征北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雖然他英年早逝,但他的名字永遠留在明朝的歷史長廊中。
朱能去世后,他的兒子襲承了成國公的爵位。此后歷代成國公都受到皇室的寵信,成為最頂級的藩王之一。
到了明朝中后期,第七代成國公朱希忠更是權傾朝野,為嘉靖朝的大功臣。他去世后,被追封為定襄王,成國公一脈榮光再現。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第十二代成國公朱純臣,卻辱沒了先人的威名。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時,朱純臣不戰而降,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軍入城。
朱純臣企圖依靠叛變來討好李自成,結果被李自成識破,仍然下令處死。他的背叛徹底斷送了成國公一族與明朝的關系,也早早結束了這個百年世家的榮光。
朱能為明朝建立的功勛永載史冊,但他的后人最終與大明絕裂。歷史的制高點和低谷常常僅一線之隔,成國公的百年興衰,正是這個道理。
朱能一生數十年,但他的一生卻波瀾壯闊,堪稱傳奇。
他從一個小兵起步,跟隨朱棣戰無不勝;他見證朱棣從藩王到天子的蛻變;他一心致力于靖難之役,建立汗馬功勛;他最后獻身疆場,以一代悍將之姿告終。
朱能忠心耿耿,百戰之功,足以光耀一生。雖然他英年早逝,但毋庸置疑,沒有朱能的百戰立功,就沒有明成祖奪得天下的機會。
一代謀主,百戰功臣,朱能必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他的一生,足以激勵千百年后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