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玄宗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一般人都會想到楊貴妃。但在楊貴妃入宮之前,唐宮中還有一位妃嬪獨領風騷二十年,她就是武惠妃。
武惠妃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在宮中長大,風韻動人又善解人意,深得唐玄宗寵愛。她一度覬覦皇后之位,差點成為繼武則天之后又一個姓武的皇后。為此,她不惜傷天害理,終致家破人亡。
武惠妃的一生,飽經滄桑,最終功敗垂成,她與皇后的寶座擦肩而過,成為了一段傳奇而悲情的宮廷故事。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顯駕崩,其子齊王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睿宗。不久,唐睿宗傳位給兒子唐玄宗李隆基。
當時,武惠妃只有16歲,是個未嫁的大姑娘。她父親是武則天的堂侄武攸止,但很早就去世了。小時候,武惠妃就被武則天收養入宮中撫育長大,對宮廷的種種了如指掌。
武則天曾經篡奪李唐王朝達15年之久。在她執政期間,小小的武惠妃也跟隨在她身邊,目睹她處理朝政的種種手段。武則天把持國事,施政有方,也讓武惠妃見識了什麼是真正的權力。
公元684年,在宰相張柬之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還政于李唐王朝。當時已經十歲的武惠妃,也隨之離開了熟悉的宮廷生活。
和其他被收養的宮女不同,武惠妃有著嬌生慣養的名門后裔出身。她的父親武攸止是當今圣上武則天的親戚,母親也來自一個門閥世家。即便失去了養母武則天的庇佑,武惠妃仍然保有自己的驕傲。
她不甘就此淪為普通百姓,開始盤算著重返皇宮的方法。終于,機會來了。716年,新登基的唐玄宗李隆基第一次見到了20歲的武惠妃。她明艷動人,舉手投足之間盡顯皇家貴女的氣質。
這種高貴稟賦正合李隆基的心意。他喜歡才貌雙全的佳人,更偏愛那些具有嬌俏姿態的女子。一向多情的李隆基立刻將武惠妃納入后宮,封為婕妤,不久又晉升為惠妃。
對武惠妃來說,這無疑是上天對她的眷顧。通過皇帝的寵幸,她終于又回到了熟悉的宮廷生活中。然而,她并不滿足于此。更大的權力和地位在遠方閃耀,令她心馳神往。
武惠妃生得明眸皓齒,窈窕豐姿。她從小在宮中長大,對媚術了如指掌,深知取悅男人之道。
她常常穿著輕紗薄羅,洗浴更衣后,身上散發著幽香。烏黑的長發用金瓶挽起,叮叮作響。粉黛未點,淡妝盈盈,清麗脫俗。笑靨如花,媚眼如絲,明眸傳情,嫣然一笑能打動人心。
不論唐玄宗何時來到涼亭,武惠妃總是笑靨如花,溫言軟語。她似嬉笑怒罵,話語之間暗示深意。她似訾許羞赧,面帶媚色,勾人心弦。每每將唐玄宗逗得心花怒放。
唐玄宗本就是個風流才子,更喜歡那些嬌媚嫵媚之人。武惠妃生得美艷動人,深諳媚術,很快就深深迷住了他的心。
宮中眾多美人,如趙麗妃、皇甫德儀等在武惠妃面前都黯然失色。她們都出身名門望族,才色畢具,本受到皇上寵愛。可自從武惠妃忽然冉冉升起,皇上對她們的寵愛立即便消退了下去。
趙麗妃是皇上的寵妃,生有兩子,本以為地位穩固。哪知武惠妃一出現就搶了風頭。
趙麗妃試圖通過歌舞才藝重新獲取皇上的寵愛,她彈著瑟琴,翩翩起舞,美妙的音律和婀娜多姿的舞蹈本能讓皇上心馳神往。然而舞罷歌畢,皇上對她的興致并未能持續下去。
武惠妃不同,她很清楚如何持續吸引一個男人的注意力。她時而溫婉,時而撒嬌,時而嬌嗔,用字字落在心坎上。不給皇上喘息的機會,牢牢抓住了他的心。
漸漸地,在武惠妃鋒芒畢露后,趙麗妃和其他妃嬪只能接受被冷落的命運。她們悲嘆昔日恩寵不再,沒落的身份讓她們黯然神傷。此后,皇上寢宮中的歡笑聲再也不屬于她們,一切都被這個來歷不明的武惠妃搶了去。
得了唐玄宗專寵的武惠妃不再滿足惠妃的身份,她開始覬覦皇后的寶座。
唐玄宗的原配王皇后,是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就已立下的妃子。在李隆基奪位的過程中,王皇后出力甚多。正是王皇后一番輔佐,才使李隆基得以穩穩坐上皇位。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武惠妃入宮后一舉成為新寵,王皇后被迅速冷落。她不再受皇上寵幸,被迫獨守空房。這對當初助夫君走上皇位的她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更要命的是,王皇后至此還沒有懷過孩子。她曾經懷孕數次,卻都不幸流產。皇上對她的寵愛日益稀薄,讓王皇后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她懇請太醫為她診治,可都是無果。為了盡快懷孕生子,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在兄長王守一的唆使下,王皇后使用了巫蠱之術,希望能為李隆基盡快誕下龍種。
這無疑觸犯了皇室的最大忌諱。眼見王皇后使用這種禁忌手段,武惠妃立刻向皇上告發,語帶哀怨地說皇上對王皇后已然冷淡,王皇后不惜違背皇家祖訓,使用這等陰險手段,實在令人發指。
大怒的李隆基當即廢黜王皇后,并賜死她的兄長王守一。王皇后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天大的錯誤,但為時已晚。她被軟禁在繁華皇宮外一處破敗寺廟中,日夜以淚洗面。
王皇后被廢后,李隆基有意立武惠妃為新的皇后。朝臣們雖然默認武惠妃得寵的事實,但一想到武家曾經的叛逆,心中不免忐忑。
留有記憶的老臣還清楚記得,武則天曾控制朝政達十五年。當年武則天稱帝稱皇后,幾乎把唐朝的江山據為己有。如今武惠妃若得了皇后的名分,未來只怕又要重演奪權的故事。
張九齡等人都明白,武惠妃并非省油的燈,她心思縝密,手段強硬。一旦得了皇后的榮耀地位,恐怕會像她姑母武則天一樣,謀朝篡位。
于是在張九齡等人的反對下,李隆基最終沒有立武惠妃為皇后。武惠妃雖然失望,但并未就此放棄,轉而開始為自己的兒子李瑁謀劃太子之位。
武惠妃與唐玄宗生有三子四女。太子李瑛是唐玄宗與原寵妃趙麗妃所出,自然成了武惠妃眼中釘。
為了掃清太子之路,武惠妃運用權謀,先是聯合李林甫等人將宰相張九齡排擠。隨后又利用女婿楊洄,長期向唐玄宗進讒言,離間他與太子的關系。
楊洄本就是個陰險奸詐之徒,為了討好岳母和皇上,更加賣力提供太子不軌的「證據」。他密報太子與兩個弟弟經常聚在一起,不知在商議什麼事。又說太子愛讀《列國志》,這不正是謀反的證據嗎?
唐玄宗本就對太子有所猜忌,聽聞此言更加疑慮。他開始暗中派人監視太子一舉一動,以確保自己的龍位。
漸漸地,玄宗耳邊滿是關于太子行為不端的流言。他對太子李瑛本就不多的父子之情,變得越來越淡薄。
某日,武惠妃命人冒充圣旨,傳言宮中有人謀害皇上,需要太子前來救駕。老奸巨猾的楊洄立刻向唐玄宗報告,說太子欲謀不軌。
果然,太子李瑛聽信假話帶人入宮。李隆基大怒,直接將李瑛賜死。還有兩個兒子李瑤與李琚,也被武惠妃連累一并處死。
一夕之間,三位皇子命喪黃泉。太子被亂刀砍死,魂飛魄散。兩個弟弟也被勒令自盡,喉頭綻開鮮血。時間倒流,他們也不能挽回這場慘劇。因為一個女人的私欲,三條性命就此泯滅。
這樁慘案在朝野引發軒然大波,當時的輿論都對武惠妃極為不滿,認為這是她謀害太子以扶持自己兒子的陰謀。她為了一己私欲,置皇子性命于不顧,罪該萬死。
武惠妃得意洋洋以為兒子李瑁即將登上太子之位,哪知唐玄宗并未這樣安排。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他選擇了另一兒子李亨為太子。李瑁功虧一簣,武惠妃的陰謀也就此落空。
李瑛等三王子被害后,武惠妃心虛難安,深感自己作孽太深。她開始做惡夢,夢見三位已故皇子來索命,手持利刃要取她性命。
武惠妃整日驚懼失措,面如金紙。她再也無法忘記三位皇子生前的樣子,死不瞑目的眼神牢牢緊追著她。她輾轉反側,寢食難安,亦無心再去享受皇帝的寵愛。
七個月后,武惠妃便以悲痛欲絕的心情離開了人世。臨終前,她對自己追求皇后和太子之位而置子嗣性命于不顧的作為感到無限悔恨。
她意識到,當初只是一味地被權勢沖昏了頭腦,才會孤注一擲,不惜做出這等殘忍之事。然而一切為時已晚,三條鮮活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這份罪孽將伴她下陰曹地府。
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悲痛異常,為她上謚號「貞順皇后」。但此時的榮譽對武惠妃已經毫無意義,一切都為空歡喜。
武惠妃一生崢嶇跌宕,她年少聰慧,風姿綽約;中年時艷光四射,恃寵而驕。但最終她在權力爭奪中跌落,走向毀滅。
這樣一個美艷非凡、心思縝密的女子,本可高枕席卷后宮。但她貪圖權勢,終究自取其辱。一切榮華富貴消散于煙塵中。她功敗垂成,結局悲慘,教人不勝唏噓。
武惠妃可謂個傳奇式的女子。她美艷動人,深得君王寵愛;她心思縝密,手段毒辣,差點登上皇后寶座。但她為權力走上極端,殘害自己骨肉,終致家破人亡。
她與后位失之交臂,功敗垂成,是權欲熏心的教訓。此后,她在世人心中留下的,不再是風華絕代的記憶,而是自取滅亡的悲劇。
武惠妃的一生,是宮廷內斗的寫照,也讓人不禁痛惜才貌雙全卻一生跌宕的命運。她那微笑背后的心事,恐怕只有黃泉路上的她自己才能說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