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顧成:朱元璋的親兵,徐達的愛將,70歲投降朱棣,9代人守護明朝
2023/10/13

前言

明朝建文元年七月,70歲的顧成在真定之戰中被俘,不久后他投降了燕王朱棣,助其奪得帝位。當年,顧成曾跟隨朱元璋起兵,是明朝開國的功臣之一,他也是名將徐達的心腹大將。一個開國功臣,前后投效兩代明帝,顧成的經歷可謂傳奇與坎坷并存。

顧成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榮辱成敗,他的人生既曲折也偉大,值得我們銘記。

一、揚州船家子弟,投奔朱元璋

1330年,顧成出生于一個揚州的船家。父親是江淮間的船夫,常年在江淮兩地來回運貨。

揚州地處長江下游,自古就是水網樞紐與物資集散地,顧成的父親乘坐扁舟,來往于兩岸,運送貨物糊口。生活雖然清苦,但江河帶給顧成開闊的視野。他從小便在波瀾壯闊的江面上見證了人世風云變遷。

元末天下大亂,強盜猖獗。一次,十多個強盜想搶奪顧成家的船只,還不到20歲的顧成手持長棍將強盜全部擊退,一舉成名。

這場惡戰成就了青年顧成,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天生的武者。從此,顧成的胸中燃起了正義感,他發誓要保家衛國,懲治罪惡。

顧成生得高大魁梧,膂力過人。他還在胸口紋上花紋,擅長使竹竿和長矛。在格斗中,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揚州當地著名的土豪強盜張士誠多次想拉攏顧成,加入他的盜匪團伙,以他的膂力和勇猛來為自己效力。但都被青年顧成義正詞嚴地拒絕。他看不上張士誠這種魚肉鄉里的小人和欺善怕惡的懦夫。

1355年,朱元璋起兵,渡江來到揚州。此時的朱元璋還只是個普通的小領袖,麾下僅有幾千人。但顧成似乎看到了這位青年將領胸中熊熊正義之火。

經過深思,他毅然決定加入朱元璋的隊伍,立下汗馬功勞。他感受到朱元璋并非普通人,而是天生的君主。在亂世中,只有追隨這樣的英主,才能救濟蒼生。

朱元璋見他勇猛過人,英勇無前,便任命他為賬前親兵,負責保護及跟隨。有他這樣一員猛將,大大增強了朱元璋的安全感和信心。

一次,朱元璋坐船遇到擱淺,200斤的顧成竟能一人抬起整艘船,讓眾人刮目相看。他仿佛獲得了神力,成為朱元璋心目中最可信賴的死士。

二、徐達麾下猛將,立下汗馬功勞

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此時的他尚屬弱小,必須依靠心腹猛將徐達等人擊敗強敵,贏得中原。

不久,徐達受命攻打鎮江,顧成加入征討大軍。但他也遭遇人生第一次失敗,被元軍俘虜。萬幸他憑借蠻力,殺死兩名看守逃回大軍,使徐達對他刮目相看。依其建議,徐達順利攻陷鎮江,打通了長江防線。

此后十余年間,顧成跟隨徐達先后攻取常州、江陰等地,立下汗馬功勞。兩人關系日漸密切,徐達也成為顧成最崇拜的長官。

每每打勝仗,顧成總是第一時間奔向徐達,匯報戰果。他將徐達視如師長,徐達也將顧成視為心腹手下。

1367年,陳友諒進攻朱元璋,顧成在龍灣之戰中以寡擊眾,大勝陳友諒水軍,獲朱元璋賞賜百金。這場戰役轟動朝野,顧成也真正建立起猛將的威名。

龍灣海戰后,徐達對顧成贊不絕口,稱他為「人中之龍」。而朱元璋更是賞識有加,覺得顧成就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

顧成性格直爽,談吐不修,但對主公忠心耿耿。他雖然軍事天賦極高,但性格直率,不善言詞,因此長期未得重用。此時的顧成已是一名年過30的戰場老兵,經歷了朱元璋軍隊的血與火洗禮,充滿傳奇色彩。他與徐達也成為了彼此最信任的戰友和知己。

三、平定貴州叛亂,立下汗馬功勞

1368年,明朝建立。顧成以開國功臣身份被封為僉事。此后,他奉命鎮壓貴州地區的叛亂,前后作戰十余年,深得邊疆人心。起初,他對這片未知的邊陲之地并不熟悉,也不免心生畏懼。但很快他就以過人的勇氣和膽識贏得了當地各族人的尊重。

他勇猛過人的戰場形象,更是深植百姓心中,成為明軍鎮守西南的象征。有一次,土著部落聯合反叛,數萬戰士包圍了顧成的駐地。

形勢危急之時,他并未懼色,反而率先沖出重圍,一矛一牌地與敵人決一死戰。他的身影在亂軍中來去自如,殺敵數十,終于擊潰敵軍,為大軍解圍。官兵們見識到他神勇無敵的獨斗,無不百般僥幸追隨這樣一個猛將。

這十余年的艱苦邊陲生活讓顧成從一個青年英雄成長為資深將領。他曾數次被圍困,幾乎喪命,但每次都能轉危為安,所向披靡。這些驚心動魄的戰斗經歷造就了他江湖般的氣概和膽識。也讓他對這個邊陲之地產生了深厚感情。

1399年,建文帝即位,遭到燕王朱棣叛變。70歲的顧成奉命前往剿滅燕軍。他已不是當年的猛虎將軍,雖然仍顯得精神矍鑠。

此時,孫兒顧統已成長為一名優秀將領,繼承了祖父的衣缽。對顧成來說,能與孫兒一同上陣對敵,是他最后的榮耀。

四、投降朱棣,家人遭殺戮

然而,明軍大敗。顧成為掩護主公撤退被俘。起初他堅決不屈,面對朱棣的威脅與勸降,都毫不動搖。直到朱棣讓其見到故人徐達之女,顧成方才動容。

他想起自己在生死邊緣時對徐達的承諾,即或被俘也要活著回去。這份對老上級的諾言壓倒了一切。經過痛苦的天人交戰,顧成決定投降朱棣。

投降的那一刻,顧成只覺得天旋地轉。他從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變成了一個叛徒。這與他70年來的人生信條南轅北轍。他明知道倒戈可能會招來滅頂之災,但還是選擇了背叛自己一生追隨的君主。因為那是他對恩師徐達唯一的承諾。

然而此舉還是招來殺身之禍。建文帝得知老臣倒戈的消息后,暴跳如雷,立即下令屠殺顧成全家。他的長子和5個兒子全都被殺,無一幸免。

顧成得知噩耗時幾乎昏厥,他淚如雨下,悔不當初。一生追隨君主,卻以這樣的方式報答皇恩,是他這一生最痛苦的經歷。

所幸一位孫子在家丁保護下逃脫,保住了香火。這樣的變故,無疑是老顧成此生最痛苦的經歷。他一夜白了頭髮,變得老邁憔悴。這件事也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五、再鎮貴州,平定叛亂

1402年,朱棣奪位。他深知顧成對西南邊疆的重要性,不顧老將的悲痛,再次派他鎮守貴州。這里對顧成來說既是戰場,也是牢籠,讓他無處躲避殺子之痛。每每想起已故的兒子們,老將軍就淚如雨下。

然而顧成沒有推脫,只求讓自己置身于險峻的貴州山林,以免日夜面對悲痛。他如同一個將死之人,卻還要背負最后的使命。

這次,他帶著幼孫再次來到熟悉的貴州,如同一個結束使命的斗士。在他身后,貴州各族看到了這個滄桑的老人,自覺肅然起敬。

這一次,顧成沒有輕易出戰。他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指揮和部署上。晚年的顧成再度率軍平定數次大規模叛亂,終于在1413年病逝,享年85歲。臨終前,他將貴州山河盡收眼底,似乎在看這一生最愛的疆土。

這一生,顧成用生命換來的不只是功勛,更是對邊疆之地的深情。他將一個偏遠貧瘠的邊陲省份交給了明朝,作為自己畢生的功勛。朱棣親自為他治喪,追封他為「武毅」夏國公,譽為「忠義之表率」。

六、9代子孫,忠貞不渝

顧成去世后,其子孫世襲鎮遠侯爵位,一直忠于明朝。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朝代更迭,顧家歷代鎮遠侯始終忠貞不渝,以至死方休。他們鎮守邊疆,征討倭寇,以一己之力撐起邊陲的明朝江山。

其中第六代鎮遠侯顧寰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不僅兩次到貴州平叛,還出鎮兩廣、征討安南、到淮安抗擊倭寇。他承繼了祖上猛將的風骨,79歲去世時,獲贈「太保」的美名。

1644年,李自成破京師,最后一代鎮遠侯顧肇跡不畏強敵,帶領殘部血戰而亡。他明知大勢已去,還要以身殉國。9代鎮遠侯始終不渝的忠心,令人動容。他們守護的不只是明朝,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脊梁。

民族存亡關頭,總有人挺身而出。正如鎮遠侯之名刻在血脈,篤志報國的心永世長存。

結語

顧成一生經歷了明朝的血雨腥風和國家命運的多次翻天覆地。他作為開國功臣,卻也曾倒戈投降敵國之君;他為邊疆民族鎮守十余年,卻也在老去之年再次踏上征途。他的一生是忠誠與背叛的糾結,是功成與痛失的交織。

然而,這樣的經歷并沒有磨滅顧成忠誠的本性。他此生唯一的執念,就是守護好一個他深愛的國家。顧成用生命踐行了作為一個軍人的榮譽和責任,并以自身的力量守護了一個時代的邊陲江山。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