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張皇后:10月皇后,10年太后,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光耀大明17年
2023/10/12

前言

張皇后,這個名字在明朝歷史上并不算太出名,她與漢代馬夫人、唐代武則天一類女政治家不同,更像是隱忍賢淑的母儀天下式女性。

但是,正因為她的低調內斂,張皇后才成就了大明朝政局最穩定的時期,并在三次皇帝更替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位母親,三位君主;一位妻子,一位丈夫。張皇后一生的光陰都奉獻給了大明王朝,她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個家族。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一位底層女子嫁入皇室,她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接下來的47年,她都在努力適應自己的身份和責任。

一、庶女有才,燕園新婦

洪武十一年冬天,河南永城縣一個叫張麒的底層武官家中,誕下了一個女嬰,就是本文的女主人公張氏。

張麒是個五品指揮使,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張氏從小過著樸實的生活,她性格溫順內斂,善于縫紉,雖然生活拮據但心態樂觀開朗。

永城縣距離燕王府駐地北平有一段距離,少女張氏對那高高在上的皇室并不太了解,直到有一天,她父親張麒告訴她,朱元璋皇帝要將她許配給燕王世子朱高熾為世子妃。

「這是何等殊榮啊!你能成為皇室媳婦,我們全家上下都要感恩皇上的知遇之恩。」張麒激動得語無倫次。

張氏聽后,感到五味雜陳。她本是樸實隨和的鄉村女子,對金碧輝煌的皇宮生活并無多少憧憬,反倒有些害怕這樣的陡然改變。

不過,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旨意不可違背。張氏只得告別父母兄弟,踏上了去往燕王府的路途。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燕王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仁宗追封張氏的父親張麒為彭城伯,以示對岳父的恩寵。

當年,張麒牽著女兒的手告別永城老家時,哪能想到女兒竟能封后稱貴。世事難料,張氏被皇帝欽點嫁入皇室,也許就是她人生軌跡的天定。

二、家和萬事興,守禮賢賢妻

永樂年間,北平燕王府。

十五歲的張氏踏進燕王府大門,第一次見到她的夫君——二十歲的燕王世子朱高熾。

朱高熾身材偏胖,性格溫和,不太擅長騎射,這和他的父親燕王朱棣形成強烈對比。他見到精神干練的張氏,微微一笑:「姑娘遠道而來,一定很疲憊了,好生休息吧。」

張氏也靦腆地回了一個禮:「多謝殿下關懷,臣妾身體很好。」

雖說是聯姻,但張氏發現朱高熾對自己很溫和,并不強制極多,由此也放下了許多顧慮。

婚后的張氏勤勤懇懇侍奉公婆,深得朱棣和王妃徐氏的喜愛。她紡線、織布、做針線活都十分在行。朱棣有次看她做針線活,稱贊道:「好巧手,好細心,真乃賢妻良母也!」張氏聽了連忙謝過,心中甚是高興。

兩年后,張氏有了身孕。她按時調養身體,并誠心祈禱能生龍種。洪武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張氏終于產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就是後來的宣宗朱瞻基。

朱高熾喜極而泣,親自為兒子取名「瞻基」,意為「展望根基」。他輕聲對張氏說:「多謝夫人啊,你讓高熾我成為人夫了。」

張氏笑著回應:「這是臣妾份內之事,殿下切莫見外。」

三口之家,加上一個可愛的嬰兒,燕王府一時間歡聲笑語,和氣美滿。

朱高熾和張氏的感情也在這一系列的相處中日漸深厚,盡管他們的婚姻源于職責,但兩人都盡己所能,讓這門親事美滿而富有價值。

《詩經》中有云:「家和萬事興。」 張氏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三、賢妻賢母,緩和危局

建文元年(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朱高熾奉命守衛北平,張氏則在婆婆徐皇后指揮下,動員后宮婦女們支持前線。

當李景隆的十五萬南軍來攻時,張氏不懼生死,與眾宮女在城樓上潑射熱油,用布團蒙蔽南軍的視線。

戰事持續數月,北平城瀕臨淪陷之際,朱棣終于率大軍殺回,斬殺李景隆,解除了燕京之圍。

「要不是夫人和公公的辛勞操勞,北平恐怕早就不保了。」朱高熾感激地對張氏說。

張氏謙虛地回應:「這是奴才們應盡的責任,殿下一直堅守北平,才是大功啊。」

戰爭結束后,燕王府恢復了寧靜。張氏繼續侍奉公婆,教導幼子,有時還親自下廚為朱高熾加菜添飯。朱棣見張氏處處體貼自己養子,也很是欣慰。

永樂年間,在張氏的輔助下,朱高熾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太子之位也漸趨穩固。

有一次,朱棣因為皇次子朱高煦的讒言而對朱高熾有所誤會,此時張氏急忙讓人請她入宮侍奉朱棣用膳,以此化解朱棣的怨憤。

「多虧你啊,我才沒聽信旁人的離間。」朱棣感嘆道,「高熾兄弟能有你這樣賢淑的妻子,實在是他的福分!」

張氏微笑著回禮,內心卻長舒了一口氣。她知道,自己的職責就是守護這個家。無論命運拋來什麼,她都會盡心竭力。

四、燈火傳穩,新君登基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北征歸來時突然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后,尊生母徐皇后為皇太后。

然而,第二年正月,徐太后也因暴病去世,年僅四十六歲。

「母后辛勞為國,現已殂逝,我們夫妻必須同心協力,努力治理天下,以報母恩。」朱高熾在徐太后葬禮后對張氏說。

張氏沉痛地點點頭,心想先帝和先太后都去世了,作為皇帝和皇后的責任更重了。

四月,明仁宗朱高熾正式冊封張氏為皇后。張氏畢恭畢敬接受這份重任,并在后宮中溫和有方地操持后務,深得宮女太監們的擁戴。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張氏做皇后沒多久,朱高熾的身體就出現了問題,且日益虛弱。

「臣妾一定會精心照料陛下,保重龍體。」張氏心疼地勸慰道。

可惜天不遂人愿,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熾駕崩,結束了短短一年的統治,年僅四十七歲。

「陛下!」張氏跪在朱高熾的龍床前,淚如雨下。

此時皇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不能及時趕回。張氏深知皇位空懸的危險,立即與楊士奇商議,決定先臨時讓五皇子朱瞻墡監國,以穩定軍心。

同時,她也積極與楊榮密謀,確保朱瞻基平安回京繼位。

在張氏的精心安排下,燈火終得傳穩,朱瞻基順利登基,是為明宣宗,張氏被尊為皇太后。

「多謝母后垂愛,兒臣定當竭心為國,絕不負母恩。」朱瞻基拜謝張氏。

張氏慈愛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心中豁達一片——我守住了這個家。

五、慈孝兩宮,和美太平

宣德時期,張太后與皇帝朱瞻基的關系十分和睦。朱瞻基每日去問安請示,對母親極為孝順。

有一次,張太后外出郊游,路過一個村落,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農夫婆。

「老人家辛苦了,這些銀子請收下。」張太后讓宮女取出白銀賞賜給老夫婦。

老人激動得跪地磕頭:「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后娘娘神仙一般,您的孝心我們永遠記在心里!」

張太后笑著扶起老人,又細心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

這時,朱瞻基也趕了過來。「母后眼界寬廣,切近民情,兒臣未能及母后萬一!」他由衷感嘆。

張太后慈愛地看著兒子,心中充滿幸福——我有賢明的兒子,我有和睦的家。

張太后一生最重視的就是這份親情,她不過問朝政,但朱瞻基執政期間,任用了許多賢能之士比如清官楊士奇,使得明朝政界清明。

宣德年間,真可謂太平盛世。當時民間有句諺語:「宣宗當朝太平日,鐵杵磨針共沉淪。」意思是太平年代,就連鐵杵和針都不會互相磨損,因為和樂太過。

可惜好景不長,宣德九年,朱瞻基因習武搏擊患上金瘡而去世,年僅三十八歲。

「陛下!」張太后再次痛失愛子,淚如泉涌。

結語

宣宗駕崩后,其子朱祁鎮年僅九歲登基,是為明英宗。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求求您執政吧,就像武則天太后當年一樣。」有大臣這樣建議道。

張太后搖頭道:「我不能違背祖宗成法,朝政還需各位協助幼主。」

英宗登基之初,張太皇太后時常傳召輔政大員楊士奇、張輔等入宮給予指點,但從不過問具體政事。

她也未對自己的娘家人進行任何封賞,以絕外戚的僭越之心。

張太皇太后的嚴謹治家,更顯示出她剛正不阿的品格。

張太皇太后將自己的正氣先行體現在家庭關系中,這為大明社會樹立了脩身齊家的模范。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