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傳承,何其讓人牽腸掛肚?習慣了和睦相處的手足,為何會如此反目成仇?功高震主的女強人,又怎能做出那般決絕之舉?改朝換代,不過是江山輪回,可生命一去難回頭。當權力戰火,我們又該怎生抉擇,方能獲得長治久安?
誰曾想,一場本可避免的慶州之亂,竟然成為李氏兄弟反目的導火索?
當年李淵暫時將政事交給太子李建成監國,自己去避暑之時,李建成便乘機向群臣釋放信號——江山日后必歸于我。只是李建成欠缺政治遠見,在他監國期間,一個看似無關痛癢的小事,成為日后禍亂的導火索。
那年六月,李建成派人將部分鎧甲送往慶州都督楊文干處。楊文干素有異心,這批鎧甲無異于雪中送炭。有心人告發李建成意圖謀反,暗中聯絡地方勢力。這話傳到避暑中的李淵耳朵里,李淵大怒,立即召李建成回朝。
「父王明鑒,兒臣并無異心!」李建成哀聲叫冤。李淵迫于無奈,唯有令次子李世民率軍征討,以證兒子清白。當時李世民剛立有軍功,李淵許諾只要平叛有功,就廢黜李建成,立李世民為太子。
誰知,李世民大破楊文干,凱旋而歸。李淵卻翻了臉,不僅未廢李建成,還堅持其太子之位!李世民勃然大怒,自此兄弟鬩墻根深。李建成在朝中日益刁難李世民。而李淵則左右逢源,結下禍根。
作為皇帝,李淵本不該在兒子們之間搞無謂較量,更不該輕易許諾改立太子。一個負責任的君主,應該平心靜氣地調查,既然李建成無罪,就不該因為一次平叛之功就改立太子次序。李淵反復無常的作為,讓李世民對他心生芥蒂。
李建成也明顯缺乏遠見,他本不該在監國期間做出招搖過市的舉動,更不該在得知父親許諾后還刁難李世民。兄友弟恭是君子之道,如果李建成能寬容一些,或許后世的慘劇也不會發生。
兩年后,李建成設宴,意圖害李世民。李世民奇跡般逃過一劫,更看清這個兄長就是當頭一棒!于是各自結黨營私,朝中暗流涌動。李淵這個當父親的卻置之不理,還妄想讓兩兄弟分地而治。
誰知李建成不為所動,他心中明鏡一般——這江山必滅李世民!于是當突厥犯境之時,李建成建議由李世民麾下的李元吉北上迎敵。此舉無異于剝奪李世民軍權。李世民心知此去必死無疑!
瀕臨絕境的李世民選擇先發制人。在王晊的慫恿下,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舉射殺。重新奪回本該屬于他的太子之位。而李淵這個挑動兄弟不睦的罪魁禍首,也只得含淚讓位——你兒子我養大的,我說了算!
自玄武門之變后,李淵深感元氣大傷,再無力與李世民抗衡。當即宣布讓位,李世民繼皇帝之位。李淵退位時已六十有余,活不了幾年,索性不問世事,以養老度日。
李淵本就情欲深重,退位后更是縱情聲色,后宮佳麗輩出。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短短十年間,李淵又為李世民生下三十多個骨肉。這下好了,李世民腦袋大了,每年養這些阿弟阿妹的費用沒個億兩白銀呢!
李世民繼位之初,勢單力薄。這些弟妹們還小,暫時不威脅到他的地位。李世民也只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由著他們養在宮中。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個個性格剽悍,惹是生非,李世民頭痛不已。
這些人若是放在外面,未必成大器。但被困在宮中,日復一日無所事事,個性都被寵壞了。李世民對他們也沒好辦法,只能依例封王爵位,不過軍政大權仍牢牢掌握。
看似李淵老態龍鐘,不問政事,其實他生這麼多子嗣也有他的考量。退位之后李淵還想掌控后宮之權,他知道只有生更多子嗣,才能讓李世民不敢對他怎樣。李淵心思縝密,即便退位,還是利用子嗣來牽制李世民的權力。
李世民晚年體弱多病,這些弟弟妹妹逐漸成了心腹大患。然而李世民還沒想好解決之法,就這樣駕鶴西去了。從此李氏皇室內部積蓄已久的禍根,終于被一位女子——武則天永久解決。
武則天本是李世民的才女,后被李治尊為貴妃。自李治駕崩后,武則天獨攬大權。果斷地廢掉了年僅八歲的李治長子,改國號為周,成為實際上的女皇帝。
自此江山易主,李家天下就此終結。武則天必須解決這個心腹大患——李淵遺留的子嗣泱泱,日漸成長為豺狼虎豹,隨時可能危及自己的地位。
于是武則天下令:凡李氏宗室男丁,一律誅殺!數萬李氏子弟頃刻間人頭落地,白骨成山。這場血雨腥風終于根除了這個禍害四方的毒瘤。
這對武則天來說,無可指責。她只需冠冕堂皇地稱,這些人浪費國庫錢財,實在可惡!不除掉他們,官員怎敢努力為國家糊口?百姓還指望著救濟呢!
然而我們也不能輕視生命的可貴。雖說這些李氏子弟荒淫無度,但終究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該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一夜間血洗這些年輕生命,武則天的手段還是過于冷酷無情。
但換一個角度,如果武則天不這樣斷決果斷,只是軟禁這些人,未來還會釀成什麼變故也難以預料。權力爭奪向來殘酷,武則天不得不以暴制暴,她也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這一招既省去龐大開支,又樹立威信,讓群臣不敢有二心。武則天果決睚眥必報的作風,也讓外敵不敢小覷。可以說,用狠招解決李氏后患,對她穩固政權,是極為明智的舉措。
當然,這種手段過于殘忍,今人難以茍同。但回到那個時代看,武則天此舉不失為一個精明能干的女強人之決斷!她用鐵血手段,保障了大周30年的太平盛世。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