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間,大清王朝強勢崛起,一批將才輩出,李衛、田文鏡、鄂爾泰并稱「三大督撫」。而另一位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尹繼善,其仕之路卻迥異于眾,6年連續晉升9級,8年便成總督,可謂清朝官場奇跡。
30年封疆生涯中,他清正廉明,剛正不阿,為百姓請命,又深得民心。作為庶子之后,他破例封母為誥命夫人,為天下庶母爭得尊嚴。尹繼善一生坎坷曲折,卻以寬厚內斂而著稱。他可謂雍正一手提拔的心腹愛將,又是大清儒將之最杰出者。
1723年,滿洲鑲黃旗人尹繼善高中進士,這名22歲的旗人很快進入雍正的法眼。在京城應試時,尹繼善曾有幸受到雍正嘉許,被認為「大器晚成」。一個小小舉人,能得到天子鼓勵,自是前途無量。
尹繼善很快被派入翰林院任職編修,這是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位置。翰林院地位崇高,專門負責起草御筆、奏章等重要文書,可謂朝中樞機。年僅23歲的尹繼善便入選翰林,可見實力非凡。
在翰林院供職期間,尹繼善的政治頭腦和處事能力已初露鋒芒。他向來沉穩內斂,又冠絕一時的學問,每每應對圣上提問,都能妥帖回復,深得雍正歡心。
得天子知遇,尹繼善便如虎添翼,他很快晉升為侍講,不久又遷戶部郎中。雍正六年,28歲的尹繼善便出任廣東按察使,隨后又升遷江蘇巡撫。
六年時間,尹繼善從七品小翰林,連續升入從二品巡撫之列,跨越九級,在清朝官場可謂前所未有。當時的尹繼善,只比同期進士李衛年長一歲,卻已同為封疆大吏,實力不容小覷。
1731年,尹繼善調任河道總督,這是他仕途的第一個高峰。當時,治河如治國,河道總督手握兵權,地位崇高。
33歲便坐此要職,尹繼善可謂幼成。不過他并未因功蓋天下而驕傲,仍以務實精神治河。這一年,尹繼善遇到人生中的第一個對手——李衛。
李衛乃是大清三大督撫之一,當時正調任剛升浙江總督。兩人會師清江浦,李衛力勸尹繼善不必修浚河道,稱這段天然堤壩足以保護河防。
尹繼善聰明過人,一看便知李衛所言不確。他認定此處河道隘窄湍急,一旦決堤必成災難。于是執意上書反對,引火燒身。
當時李衛乃是大清巨擘,秉承圣旨;而尹繼善不過新任總督。兩人一言不合,尹繼善顯然處于下風。他的幕僚都認為此舉冒險,勸他收回奏折。
但尹繼善志在河工,他表示大務當前,必須據理力爭。最終,雍正批示:「你有遠見,朕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尹繼善以理服人,成功說服圣上。
李衛錯誤判斷河勢,差點釀成天災人禍。尹繼善則一諍取勝,建立聲威。從此,大清儒將之最,不容他人指手畫腳。
1736年,尹繼善調往兩江總督任上,這成為他仕途的第二高峰。兩江樞紐地利,又是清朝發祥之地,此任最能體現官場地位。
尹繼善任兩江總督多年,深得民心。當地百姓視他如父母官,老幼只要聽聞他來訪,都會奔走相賀。他去世時,百姓甚至為他立碑掛像,痛哭流涕。
其實,尹繼善并沒有為百姓做什麼驚天動地之事,他只是竭盡心力地為民請命。面對天災人禍,他會上書朝廷減免賦稅;遇到貪官污吏,他就嚴懲不貸。
有一次,尹繼善救助饑荒災民,寧可得罪同僚也在所不惜。當時有官員為爭功,要挪用其他省份救濟糧。尹繼善挺身反對,最后制止了此舉,避免其他地區百姓受難。這就是他平日為政的一個縮影。
在尹繼善坐鎮江南期間,他力行仁政,深得下屬敬重。即使遭遇指控,他也會護短。尹繼善不忍心因小失責備手下,寧可讓步圣上。在他眼中,只要官員不貪污受賄,就是合格之才。
正因為他以民為重,百姓才會衷心擁戴。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官員的為政作風,尹繼善正是民心所向。
尹繼善是滿洲鑲黃旗人,其父尹泰曾任康熙朝大學士。但他并非嫡出,其生母徐氏本是庶母。在清朝等級森嚴的家族觀念中,庶母地位卑微,根本無封號可言。
但在尹繼善身上,卻發生了傳奇變故。1741年,尹繼善的生母徐氏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享有嫡母待遇。這在當時是空前絕后的大事。
其實,尹繼善一直對生母遭受家暴心存愧疚。後來有幸受雍正知遇,他便借機為生母請封。這在傳統家族觀念看來,無異于兒子「騎在父親頭上」。
果然,尹繼善的生父大怒,把他痛打一頓,叫他跪地認錯。這位總督大人,只能忍辱負重。消息傳出,引起轟動。
雍正帝得知大怒,立即派宮女傳旨,讓尹泰跪謝生母。宮女們強按尹泰下跪,這才平息風波。自此,雍正開創先例,令人刮目相看。
尹繼善的一番作為,成就母親封號,也為萬千庶母爭得尊嚴。當時正值封建等級森嚴之時,這可謂勢如破竹,震驚朝野。
晚年的尹繼善,經歷了復雜人生旅程,從驕傲自負到淡泊名利,最終趨于篤學敦行。乾隆年間,他數次任兩江總督,卻與乾隆合不來。
乾隆好大喜功,尹繼善則專心民生,雙方價值取向南轅北轍。他已經過了政績的時代,更看重任事。當乾隆要尹繼善搞建設迎駕,粉飾太平,尹繼善都不甚感冒。
晚年入閣任職,乾隆也不如雍正倚重他。尹繼善讓位新貴,淡出政治核心。他專心經世濟民之學,趨于返璞歸真。面對乾隆邀功的要求,他學會適可而止。
1766年,76歲的尹繼善病逝,雖獲乾隆謚號,卻難掩生前嫌隙。但篤學之人晚節不渝,尹繼善至死都是大清忠良。他出身低微,又風光早逝,卻以一生篤學敦行,成就卓越政績。
當今風塵仆仆,名利場里惟恐遺憾太多。而尹繼善的一生,則值得人深思。沒有權勢晉升,沒有地位加封,還有什麼可后悔的呢?
尹繼善這類忠厚老成的儒將,已成江湖老朽形骸。當今追名逐利,激濁揚清,正需要涵養儒雅篤學之氣。無論環境如何變遷,修身齊家的本分未變,篤學敦行正是立身之本。
如尹繼善晚年之態,或可作人生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