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朱元璋嚴令禁止食用人參,后代皇帝卻當耳旁風,結果釀成慘禍
2023/11/07

前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格言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會中皇帝與百姓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古代,皇帝與百姓的關系可以被視作江水與舟的關系。江水是舟能夠前進的基礎,而舟的存在則賦予江水以新的意義。失去了江水,舟失去了航行的價值;失去了舟,江水也將失去了生機和色彩。

「爾食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句話表達了一個國家的興衰與民眾的福禍息息相關。國家的統治者,不論是皇帝還是大臣,都依賴于民眾的辛勤勞動,他們的衣食住行都源自民眾的貢獻。因此,民眾的支持和滿意至關重要,對于國家的穩定和繁榮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什麼一個君主要禁止人參?

一、深究萬物真諦,朱元璋禁人參的深意

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一個寒門中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過農民的艱辛生活。起義軍進入京城之時,朱元璋已是40歲的人了。這樣一位見多識廣、深知民間疾苦的中年人,自然對待民眾與平常君主迥然不同。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大明帝國。在他的心中,天下百姓才是這個國家的主人。所以在朝政方面,他首先禁止了人參的采購、販賣和食用。

這其中的原因,我們需從人參的屬性入手。人參乃名貴中草藥之一,補氣固脫,益壽延年。但它生長環境苛刻,野生資源稀少。元代以來,人參受君王寵幸,價格居高不下。一斤人參可換皇室十余年收入。這樣昂貴的藥材,已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用的。

朱元璋出身寒門,自知藥材昂貴對百姓無益。他是一個注重實事求是的人,會深入觀察和思考事物的本質規律。在他看來,人參雖補氣益壽,但過分捧為仙藥妄加溢美,都有違其本。一旦開放人參貿易,勢必掀起搏命采集的風氣。

到時犧牲的僅是百姓的生命。國家興旺靠的正是百姓的力量,民心一旦動搖,國家便出現危機。所以朱元璋果斷禁止人參交易,以民為重。這出于他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條—— 君欲壽則民欲壽

這樣的禁令,怎會為朝堂上的黨爭所動搖!朱元璋認為,一個朝代能否長治久安,全靠民心,而民心是需要呵護的。所以他更立下遺詔,許其子孫必遵此令。只要大明君臣不忘初心,視民如命,民之所盼,社稷無憂。這充分展現了他作為開國君主的遠見卓識與仁政理念。

二、迷失正道,好大喜功的后代皇帝埋下禍根

然而,我們終究還是高估了君主的道德立場。到了朱元璋曾孫的正統年間,形勢發生了逆轉。

英宗朱祁鎮于位時,重新開放了人參貿易。此后兩百余年間,明朝皇帝們經常過量進口人參以滿足自身需求。 貪戀人參滋補之效的同時,他們卻忘記了朱元璋的苦心,以及百姓們的死活。

這批後來的皇帝已經背離了仁政的軌道,他們視權力為目的,而非手段,著眼于肥己而不顧民生。人參需求量的急劇上升,推高了市場價格。一斤人參竟高達白銀千余兩。怎奈野生人參來源有限,貿易難以為繼。 于是,前仆后繼的搏命者蜂擁而至,希望借采集人參換取傾家蕩產的財富。

漸漸地,人參成了帝王的專用品。得到人參意味著獲得皇帝的恩寵。于是朝廷官員間又養成了相送人參的習慣,以討好長官。這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鏈條,使官場淪為了交易市場。

人參貿易的熱潮甚至席卷了邊疆。為了獲取人參,明朝的商隊不遠萬里前往女真地區采購。面對突如其來的漢人商隊,女真人對其存在產生了戒心,擔心自身利益受損。于是,然而好客的女真人對此并不領情,他們開始限制漢人的采集。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和利益沖突最終導致了邊境摩擦。

三、腐敗官場埋下明朝滅亡伏線

上述種種,都源于明朝統治者的腐化墮落。他們迷戀奢侈享樂,忘卻了救民的責任;視人參為權力的象征,不再將人民放在心上。這樣的社會風氣,使整個官場也變得渾濁陰暗。這些昏庸的皇帝們正是朱元璋所不愿見到的。如果明太祖復生,想必也會痛心疾首。

更令人擔憂的是,朝中官員為討好皇帝,仿效其奢靡作風,禍起蕭墻。貪污受賄更是司空見慣,民不聊生。而皇帝只顧享樂,無心治理天下。這樣的朝堂已然失去活力,滿目瘡痍。

內政不修,外患日益嚴重,正是國家危亡的節奏。運河淤塞,鹽稅負擔重,民變此起彼伏。女真部落日漸強盛,韃靼入侵邊境。 明廷愛莫能助,只得靠邊臣自救。邊疆戰事不斷導致軍費開支過重,國庫空虛。

這些兇兆無一為明廷引起警醒。直至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采用「人參外交」,收買遼東守軍,明朝防線已如紙老虎。腐敗的武將往往不打自主之仗。這樣一隅崩潰,全局皆損。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上吊自盡,標志 著兩個朝代的交替。隨后數十年的殘明抗清,均以失敗告終。 大明王朝就此走進歷史。如果說建國之初那些禁令出自朱元璋的苦心,那麼最終導致亡國的,正是後來者的昏庸和腐化。

四、惟民惟命,謹鑒往事以知興替

歷史殷鑒不遠,值得今人反思。 一個朝代的興衰生滅,其道理猶如天道。 縱觀歷史,民心向背直接影響國運。 朱元璋視民如子,故能旗開得勝;后代君王昏庸無道,終致家國淪亡。

開國之君念民如命,後來者驕奢淫逸。 這種反差映射出統治者的本質區別。一以貫之的仁政 ,才能贏得民心、立國長治。

君欲壽則民欲壽,正應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民心所向,國勢即在。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但我們似乎總在重復同樣的錯誤。

結語

不管是對統治者還是每一個普通人,民生與天下興亡其實一念之間。 我們應該牢記初心,行善待民,誠實守信,方得長治久安。

歷史已然證明,一個朝代的盛衰全憑民心,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我們唯有汲取歷史教訓,昌明德教,方得太平今日。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