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趙云的名號的確如雷貫耳,他以勇猛和忠誠而聞名,被尊稱為常勝將軍。在街亭之戰,他的英勇表現再次印證了他的戰神之名。
當司馬懿打算攻城時,趙云率領援軍趕到,司馬懿立刻撤兵,這顯示了趙云在那個時代的威望和影響力。然而,為什麼蜀國兵權沒有交給忠心耿耿又能力出眾的趙云呢?
公元221年,蜀漢中興之主劉備痛失子弟關羽、張飛,孤軍深入,意圖為二人報仇而大舉伐吳。然而此舉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東吳名將陸遜的御敵和火攻下,蜀軍在夷陵慘遭潰敗。劉備只得退守白帝城,此時他已清楚感受到了生命將盡,便要考慮蜀國后事。
這場夷陵之戰,對于蜀漢意義重大,劉備率領的是70萬大軍,可以說竭蜀漢之力。但因劉備仇恨昏迷,軍略粗糙,導致大軍覆沒,可以說是自投羅網。蜀漢經此一戰,國力受創極為嚴重。對于劉備來說,此戰的失敗無疑是他一生的污點。
劉備此時背水一戰,敗退白帝城,與當年在長阪坡被曹操大軍圍困時情形類似。只是長阪坡之戰有趙云換馬斷后,才保住了劉備的小半條命。而此番夷陵一戰,劉備已經無力回天,失敗乃大劫難逃。
劉備率領的是西川故土的大軍,這些將士對他來說可謂馳騁疆場多年,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感情。
沒想到最后卻以這樣慘痛的方式覆滅,此事傳出必然會動搖蜀漢軍心。所以劉備此時面臨的不僅是敗軍之禍,還有來自各方各界的壓力。
蜀漢雖然名義上已傳國接班,但此時劉禪還太過幼弱。能夠真正將大局掌控在手中的,就只有劉備一人。他雖已然天命將盡,卻仍要盡最后一點力量為蜀漢未來打算。此番人生最后的抉擇,關系到這個劉備畢生心血打造的國家的未來存亡。
劉備此時面臨兩個迫切問題,一是托孤,二是軍權。托孤問題尚且簡單,劉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謀慮縝密、智謀過人的謀士諸葛亮。然而軍權的交接卻比較復雜,最理想的人選似乎應該是身經百戰、武藝超群的五虎上將之一趙云,但劉備最后仍選擇了蜀中降將李嚴擔此重任。
這一決定當時令人不解,一年后當諸葛亮執政,他的做法才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劉備的良苦用心。
劉備之所以在托孤時略過趙云,放棄把軍權交給這位虎將,決非因為輕看他的才干。相反,劉備對趙云一直倚重有加,把許多要事都托付他辦理。他深知趙云武藝高強,膽識過人,忠心耿耿,不愧是一位傳奇猛將。
然而,當時蜀漢局勢動蕩,劉備此舉主要考量的是穩定軍心、安撫百姓。他作為外來君主,帶領本地水土養育的大軍遭遇慘敗,使國家面臨動蕩。如果此時由趙云掌軍返回成都,難免會在軍心民心上引發波瀾。
相比之下,李嚴為蜀中原有將領,軍權交與他可以更好安撫民心軍心,穩定軍政。而劉備自己留守白帝城,也是對百姓負責的表現,不致有失所托。當國家渡過難關、政局穩定之時,他深信趙云的才能終會得到施展。
劉備的這一深思熟慮的安排,實際上體現了他極高的政治智慧和對大局的把握。他深知民心至上,穩定軍心和人心才是當務之急。即便放棄讓最佳人選趙云掌權,也在所不惜。
李嚴本是蜀中本地起家,對蜀中局勢和民情了如指掌。將軍權交給他,可以起到安撫本地將士情緒,避免出現動蕩。而劉備自己則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得失,選擇留在前線白帝城,既可遏制東吳,也可顯示對百姓的責任心。
反觀趙云如果在此時掌權,由于不是本地人,難免有悖軍民情緒。即便其人德才兼備,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取信于眾。劉備不愿因為人事安排問題而激起任何可能的麻煩。所以他忍痛放棄讓趙云掌權,而選擇穩妥的李嚴。這也從側面展現了他高瞻遠矚的政治手腕和 「舍小我,取大我 」 的氣度。
果然,當諸葛亮執政后,立即任用趙云為中衛軍統領禁軍。這一職位雖不掌管野戰大軍,但地位顯赫、責任重大,專門負責皇室安全、選拔武將、處理軍務人事等軍政要務。由此可見,諸葛亮十分信任趙云,將禁軍等要害之地交托給他。
趙云和諸葛亮可謂惺惺相惜,相知甚早,二人之間默契十足。諸葛亮任命趙云坐鎮中軍,既是對趙云才能的肯定和重用,也有「自謀福利」的考量,以趙云之威望和才能輔佐自己,免生禍端。
當年曾有異見者質疑諸葛亮專權,這使蜀漢初年政局出現一定動蕩。而有趙云扶持,可避免此類困擾發生,讓諸葛亮專心經營蜀漢建設。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諸葛亮同樣十分看重趙云。
諸葛亮任命趙云為中衛軍,可謂是對其才華的最高肯定。中衛軍地位崇高,手握禁軍大權,關系到皇室安危。能夠擔此重任,實乃天大的信任。
以趙云之才,原本完全有資格去統領野戰大軍,立下赫赫戰功。但諸葛亮卻安排他鎮守中軍,可見并非是貶謫或冷落,而是出于對趙云才干的充分認可和重視。
中衛軍看似只守衛皇宮,但實則責任重大。其一,要時刻保衛皇室安全,防范變故;其二,要選拔武將充實禁軍,禁軍力量關系國家安危;其三,要妥善處理禁軍軍務。這都需要極高才干才能勝任。
所以諸葛亮才會放心將此職委托給趙云。他知曉趙云絕對忠心,又有超人手腕,是此職位的不二人選。這其實是對趙云才華的極大發揮,而非限制。也只有真正看重趙云、信任趙云的人,才會將這樣重要的位置交給他。
可以說,諸葛亮的這一安排,最恰如其分地體現了趙云的才干。也讓趙云重新用他的所長,扶持蜀漢大局。諸葛亮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趙云,也最看重他。所以他的安排可以說是對趙云才華的最高評價。
故知劉備既非輕視趙云,也沒打算埋沒他的才華。在國家艱難時刻,他考量大局,做出了穩妥的人選。待政局平定,趙云的地位和才干便彰顯無遺。諸葛亮的安排,可謂恰到好處,也讓趙云大將再度發揮所長,助力蜀漢。
劉備和諸葛亮作為明君之才,運籌帷幄之中自有周詳考量,識人善任的能力卓然超群。君子善用人,能夠根據大勢和人才對癥下藥,將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劉備在緊要關頭,為穩定大局作出暫時讓步,待時局好轉后,趙云的職位和地位便再無短缺。諸葛亮也將趙云安排在最適合他、又最需要他才干的位置。這種安排既符合大局,也令趙云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
可以說,劉備和諸葛亮恰如其分地運用了趙云的才華,將一個人的才能發揮到極致,服從并服務于國家大局,這是君子之風范的真諦。也讓三人在各展其長下,共同譜寫出蜀漢的傳奇故事。
趙云終其一生忠誠耿耿,也得到兩位君主的充分肯定和重用。三人共同團結,各顯神通,使蜀漢國力日漸強盛,在三國鼎立中有力對抗北方曹魏。
三國梟雄劉備、諸葛亮與猛將趙云,其故事引人深思。劉備臨終時的安排,一年后由諸葛亮妥善落實,讓趙云才能得以施展,也穩定了蜀漢政局,可謂千古佳話。
在我們生活中,也不妨學習三人團結互助、知人善任的精神。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才華終會被看到,付出也會被回報。也唯有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國家方能輝煌富強,英雄輩出,共建大楚盛世。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