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從初入秦國,被呂不韋任以為郎,一步一步靠著自己的睿智和才能,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屢屢獻策起了較大作用。最后,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位居丞相之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秦始皇在世時,他可以說是富貴已極,絲毫不亞于當年的呂不韋。
李斯能夠有如此大的成就,一方面要歸功于秦始皇提供給他的機會,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李斯本身是一個極為聰慧之人,才能在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但是為什麼秦始皇在巡游途中死于沙丘平台時,他卻被毫無學識的趙高說服,偽造圣旨立胡亥為帝,自掘墳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呢?
李斯曾經跟大學問家荀子學習過帝王之術,在他學有所成,告別荀子時說了一段名言:「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困卑賤之位,困苦之地,而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土之情也。」
意思是說,沒有比地位卑賤,更大的恥辱,沒有比窮困更大的悲哀,有人久處于卑賤貧苦的境地,卻在那里自命清高,譏世罵富,實際上他不是不向往榮華富貴,而是他沒有能力得到而故作姿態罷了!
這句話相信很多人,現在聽了感覺非常有道理,很多人也是存在著這樣的心態,只是他們沒有李斯那麼有才華,所處的環境也跟2000多年前不一樣罷了。
李斯的這種獨白赤裸裸的道出了他的人生觀,正是從這種人生觀出發,他走過了一條出人頭地又慘下地獄的道路。
從李斯的人生格言,可以反映出李斯是一個極為貪戀榮華富貴的人,這跟他的才華沒有任何關系,是人的本性。
李斯人生轉折點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趙高陰謀發動政變,想要扣押秦始皇臨終璽書,偽造圣旨殺死秦始皇長子(秦始皇臨終指定繼承人扶蘇),立公子胡亥為二世皇帝,而這一切最終的決定權,是在丞相李斯手里。當時李斯要是不首肯,趙高的這些陰謀根本無法實現。
狡猾的趙高,在說服了胡亥以后,便來游說李斯,趙高雖然沒有李斯那樣的才華,但是他能夠做到太監中權力最大的人,能夠在秦始皇身邊成為大紅人,在識人,察言觀色方面是李斯無法比擬的。
趙高正是看透了李斯極度貪戀權位的自私心理,從這一點攻下李斯這個政變路上不可逾越的大橋頭堡。
李斯原本是想按秦始皇的既定方略辦,但是趙高向李斯提出了五個問題動搖了他:「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遠謀而不失,孰與蒙恬?無怨于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趙高提醒李斯,他的才能,功勞,智謀在天下人眼中的形象,和長子扶蘇的關系,這五個方面都不如大將軍蒙恬。
如果讓長子扶蘇繼位,肯定會用蒙恬為丞相,等到那個時候,丞相的位置就跟你沒關系了。
趙高始終對著李斯想保住權位的私心猛戳其要害,李斯最終露出了自私卑懦的熊包相,無可奈何的同意了趙高的建議。
趙高計謀得逞以后,立胡亥為二世皇帝,殺死了公子扶蘇,蒙恬蒙毅等人……自己坐上了郎中令,成為了胡亥的心腹。
李斯雖然暫時保住了相位,但是權勢已經比不上趙高了,胡亥上台以后,天下大亂,陳涉起義,六國貴族也趁機起事。李斯因「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將爵位,俸祿看得太重,自己又沒有平治天下的好辦法,便順從胡亥的歡心,于是上書請求進一步重刑厚斂。這樣一來,最后連原來秦國境內的人民都造反了。
這個時候趙高,將胡亥與各大臣百官隔離起來,自己在中間為所欲為,大量殺害功臣名將和秦始皇宗室公子公主后,又設計種種計策,使得李斯失寵,最后,在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處極刑,腰斬于咸陽大街上,并夷滅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