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云涌,亂世中誰還能守得云開見月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相爭,玄武門血案只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李世民之子殘殺同胞,唯有道消魔滅,方得清靜。洪荒塵埃落定,罪孽深重的李氏,又有誰能真正脫罪?
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造反,牽動的不僅是隋朝江山的命運,也連累了一族老小。為躲避隋軍的追殺,李建成帶著幼弟李智云東躲西藏。李智云生得白凈聰慧,還不懂什麼叫生死存亡。他天真地問道:「大哥,我們要去哪里啊?」
李建成面無表情,心里早已把這個同母異父的弟弟拋到九霄云外。逃命要緊,哪有時間管一個拖油瓶?李建成心知雖為兄弟,如果自己和李智云都活下來,
隋朝覆滅之后定會成為李世民奪嫡的絆腳石。李建成比誰都清楚,李氏集團內斗不可避免,而李智云這個軟柿子,早晚要被摘下來脹人。
終于,隋軍追上了李建成的行蹤。李建成果斷拋下李智云,只帶了幾名左右侍衛,騎上軍中的精銳戰馬飛奔而去。身后的李智云還在呼喚李建成的名字,卻不想這一別就成了永訣。
李智云那呼喚聲一次高過一次,仿佛在質問李建成的無情無義。可李建成已將這孩子拋諸腦后,對那聲聲呼喚充耳不聞。
李智云終究還是個孩子,很快就被隋軍俘虜。他天真地以為,李建成會救自己。可他哪知道,自己在李建成心中,就像野草一樣可以隨意踩踏。
李建成為了自己的野心和安全,竟然可以置親弟性命于不顧。隋朝要以李智云來威脅李淵,李淵為了大局放棄了兒子,最后李智云被隋朝刑部尚書陰世師斬首示眾。僅僅數月之前,李智云還是個想跟著大哥玩耍的孩子,現在卻狼狽地死在了刀下,連個全尸都無法留存。
李建成對此事只字未提,仿佛從未發生過一樣。棄子逃命的冷酷無情,讓他在兄弟們心中印下了駭人刻印。李世民尤其對李建成恨之入骨,他發誓定會為李智云報仇雪恨。唐朝建立之后,李淵封李智云為楚王,可一切為時已晚。李智云逝去的生命不能復返,李建成的罪孽也無可彌補。
621年,李建成在京城變本加厲,與心腹楊文干暗中積蓄武器,圖謀不軌。這在李淵看來,簡直就是逼宮造反。李建成表面恭順,背地里卻在窺視權力寶座,實在是大逆不道。
一時間朝中騷動,李淵急忙傳召在外的李世民入京幫忙。李建成知道大勢已去,只得誓死效忠,把一切過錯推到楊文干身上。李淵也因他是長子,心存僥幸,準備暫時寬恕。
誰知楊文干狡猾多謀,早已看出李建成戲碼,借機舉兵造反。一時間京城大亂,李建成的造反計劃無所遁形。原來李建成表面恭順,實則野心勃勃,此番造反之舉已醞釀多時。
李淵惱羞成怒,當即答應李世民平叛有功便封為太子。李世民立刻率軍前去討伐,楊文干很快被誅殺。可李世民哪里知道,李建成和李淵正暗自竊喜——京城亂局解除,李世民的鋒芒也被削弱了。
果然,李淵食言毀諾,李建成仍是太子。李世民對父親和兄長的背信棄義憤怒不已,長嘆自己何苦為他們打下江山。明明是李建成密謀叛亂,自己替他解了圍,他卻還能安然當太子,實在是褻瀆。
626年冬,李世民終于忍無可忍。他聯合手下數十名武士,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李建成和李元吉慘死當場,皇太子之位也終于屬于李世民。
雖說李建成屢屢背信,但李世民也不能置其于死地。畢竟骨肉相連,李建成對李世民來說始終是親兄。可李世民已經被權力沖昏了頭腦,為了皇位,他可以置親人死生于不顧,甚至成全了隋朝「株連九族」的殘忍。
玄武門之變后,李淵不得不傳位于李世民,成為太上皇。他沉重地嘆道:「我都悉數看在眼里,報應的那一天必將到來。」李世民冷笑,他當了皇帝,管他什麼報應不報應?只要手握大權,生死敗亡都在掌控之中。
時光荏苒,轉眼間16年過去。李世民已老去,他的14個兒子們都躍躍欲試,想要一爭皇位之位。李世民也曾是個恃才傲物的青年,手刃兄長而奪得江山。今日子嗣間兄弟相殘的慘劇,不也正是他年輕時積下的孽障嗎?
兒子們像當年的李世民一樣,為了皇位不惜殘殺兄弟。李世民眼看著自己的血脈如野草一般自相殘殺,卻無能為力。他老去之后,這些兒子一個不留,全都權欲熏心,手足相殘。
最終,14個兒子只剩下李治和李福二人。他們暗中拉攏勢力,兄弟鬩墻,就為爭那龍椅之位。多年前的悲劇在李世民眼前重演,可他已無力回天。
當年李建成棄子逃命,李世民奪權篡位,如今子嗣殘殺,孽障循環不休。權力讓人麻痹,江山易主之后,故人已不在,新主也難脫舊務。
生生世世,罪孽深重的李氏,又有誰能真正逃脫因果報應的審判?唯有放下一切,方能出離悲歡。洞開層層迷霧,方見月色清明。李氏禍根已深,要洗清罪孽,唯有看破功名利祿,才得重見天日。
權力毒藥的審判無情而又公正,它將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無遺放大。李氏兄弟從不相容到相殘,是一個悲劇也是一個教訓。他們無法跳出權力漩渦,最后只能任憑宿命擺布。
生生世世,永遠也不要成為權力游戲的犧牲品。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回到人性本真;只有懷仁愛之心,才能升華生命價值。從李氏兄弟的教訓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啟迪。
生命有涯,品格永存。當權力的劇毒來臨時,但愿我們都能選擇仁愛之路。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