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六年,燕王朱棣迎娶了徐達的長女徐氏為妻。朱棣和妻子徐氏感情極為深厚,二人共育有7個孩子。其中,朱高燧出生于洪武十五年,是朱棣的第三子,也是徐氏所生的第五個孩子。
朱高燧從小跟隨父母在北平長大。因為年紀最小,他得到了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寵愛。朱高燧聰明伶俐,長相英俊,深得母親喜歡,朱高燧整日跟隨母后左右,聆聽母后的教導,對母親極其孝順。
他常常邀請母后徐皇后到宮外踏青游玩,陪伴左右。朱高燧涉獵詩書,略通音律,有時會為母后吹奏簫笛,助她消遣娛樂。
朱棣是一個崇尚武功的君主,他希望兒子們都能夠習武騎射,尤其期待長子朱高熾能夠有才能,傳承他的軍事才華。
然而朱高熾從小體質虛弱,喜靜不善言談,這讓朱棣很是失望。相比之下,朱高煦和朱高燧都繼承了朱棣的武功天賦,尤其是朱高燧,不僅聰明過人,騎射功夫也十分出色,曾獲得北平比武的第一名,深受朱棣的寵愛。
朱棣曾多次在朝中稱贊朱高燧的才華,讓其他皇子都甚是羨慕。
朱高燧從小就對權力感興趣,他注意到父王朱棣偏愛自己,心中暗生野心,想要超過兩個哥哥獲得儲君之位。
他經常邀寵左右大臣,打聽朝中的動向。又利用母后的威望,拉攏了不少權勢官員,準備在機會來臨之際奪權上位。
建文年間,朱棣在姚廣孝的勸說下起兵反叛,發動靖難之變。當時16歲的朱高燧跟隨父親征戰,立下不少軍功。朱棣奪位成功后,封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三子朱高燧為趙王。
朱棣非常喜愛武藝出眾的朱高煦,曾有意立他為太子。但為維護嫡長子繼承制度,還是立朱高熾為儲君。朱高煦對此心存不滿,認為朱高熾懦弱無能,自己才是明君材料。
他經常在朱棣面前稱贊自己馳騁沙場的勇武,暗諷朱高熾沒有才能,意圖說服朱棣選拔一個新太子。
朱高燧年齡最小,又得母親寵愛,心高氣傲,也覬覦儲位。他認為朱高煦雖武藝高強,但心術不正,只有自己才能成為英明的君主。
為了讓朱棣廢黜朱高熾,立自己為太子,朱高燧經常在朱棣面前詆毀朱高熾的品行,稱他沉迷酒色,無心朝政。還派人在民間散布朱高熾的負面傳聞,試圖影響輿論。
母親徐皇后在世時,朱高燧和朱高煦還不敢公開謀害朱高熾。永樂五年,徐皇后過世后,朱高煦的行為越發猖獗,經常在朱棣面前挑釁朱高熾。
他還收買朱棣左右的宦官太監,讓他們在朱棣耳邊散布朱高熾的丑聞。朱高燧也開始明目張膽地與朱高煦聯手對付朱高熾,派人在朱高熾住處四周布下眼線,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通過朱高燧和朱高煦的讒言進謗和暗中監視,東宮的氣氛十分怪異。朱高熾深感憂慮,整日如履薄冰,左右官員也屢遭牽連。太子身邊的心腹被朱棣一一清洗,朱高熾的處境非常艱難。
永樂二十一年夏,朱棣突然重病,生命垂危。朱高燧認為這是奪取儲君之位的千載難逢良機,決心要讓皇位落到自己頭上。
朱高燧秘密結交了幾個心腹,其中包括指揮使孟賢、欽天監官王射、內官楊慶等人。這些人要麼受到朱高燧的籠絡,要麼對朱高燧有所依附,愿意效忠他。
朱高燧設計了一個詳細的計劃:先在朱棣吃飯飲水時下毒,然后偽造一道朱棣的遺詔,宣布廢黜朱高熾,改立朱高燧為太子。
等朱棣駕崩后,立刻調兵控場,按計劃行事,不給朱高熾和朱高煦反應的時間。為了防止變故,朱高燧還準備在京城幾個關鍵地點安插心腹,一旦有變直接制服朱高熾和朱高煦。
這個計劃極其冒險,一旦被發現,朱高燧很可能會被滅族。但是朱高燧為了皇位,不惜孤注一擲。他讓心腹們準備在機會成熟時執行這個秘密計劃。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就在朱高燧準備實施計劃之時,其中一個同謀高以正的親家王瑜,出于擔心連累自己的考慮,暗中向朱棣告發了全部計劃。
朱棣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將朱高燧軟禁,并處死了孟賢等同謀。朱高燧嚇得魂飛魄散,失聲痛哭,求父王寬恕。
太子朱高熾見狀,為朱高燧說情,稱這是那些奸臣自作主張,和朱高燧無關,朱棣這才沒有殺了朱高燧,只是削去他的名分,將他幽禁在宮中。
朱高燧因為這個錯誤,從優待的三皇子淪為被監視軟禁的庶人。他極為后悔誤信奸臣,終日閉門思過,再也不敢有異心。
永樂二十一年八月,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仁宗寬厚仁慈,沒有追究朱高燧的罪,恢復他的名分和俸祿,讓他去封地安心治理。
仁宗在位僅僅十個月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漢王朱高煦認為這是奪取帝位的大好時機,暗中聯系各路豪強,發動叛亂謀奪帝位。他派親信前去見朱高燧,希望他一同起兵響應。
朱高燧陷入兩難境地:要麼支持朱高煦,和侄子翻臉;要麼站在侄子一邊,永無奪位希望。他心中猶豫不決,既不愿幫助朱高煦,又不敢表態擁戴宣宗。于是選擇觀望形勢,暗中準備收網漁利。
結果,朱高煦的叛亂很快就被宣宗的親信大臣靖難三杰鎮壓下去,全家老小被擒至京城處決。一時間,朱高燧寢食難安,擔心宣宗會趁機加害自己。他整日提心吊膽,不敢與人來往,生怕被牽連。
出人意料的是,宣宗并未加害朱高燧,反而派人送來一封詔書,表揚他忠誠不二,沒有參與朱高煦的叛亂。朱高燧讀后淚如雨下,感激不盡。他認識到宣宗遠見卓識,既能平定叛亂,又能懷柔人心,政治手腕超常。
從此,朱高燧老老實實地在封地治理百姓,再無二心。他派人四處探訪民情,救助貧困之家,深得百姓愛戴。
趙王朱高燧從弒父奪嫡到城府深沉,最終得以善終,實屬難得。筆者認為,他能夠善終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明宣宗有遠見卓識和寬厚仁德。宣宗沒有乘人之危加害朱高燧,反以恩德感化他,化解了一場可能的內亂苗頭。這顯示出宣宗的過人政治智慧和寬宏大量的胸襟。他既能恩威并施平定叛亂,又能寬大為懷安撫人心,為后世君主立下典范。
第二,朱高燧能夠迷途知返。在親眼見證朱高煦的失敗后,朱高燧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沒有實力與明朝朝廷抗衡,再無翻盤可能。宣宗的寬容仁德也讓他感激不盡,豁然開朗。他從此安心做人,專心處理政事,確保趙國安定。
人生最寶貴的品質,就是能夠認識錯誤,改邪歸正。朱高燧雖然曾經貪圖權力,設計弒父篡位,但他最終看清形勢,重新做人,避免重蹈覆轍,這點值得我們學習。
天道善惡有報是也,朱高燧雖然有過重大過錯,但因為及時收手,他還是善終而亡,沒有被惡報所害。這也成全了趙王一脈的香火,在明代共傳了14代。
歷史就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現實中,我們也會面臨許多選擇,關鍵是要保持理性和正視自己。錯可原諒,執迷不悟才是最大的過錯。希望朱高燧的人生經歷,能給我們一些啟迪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