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原本雄才偉略的秦始皇逐漸成了「暴君」的代表,其中被提得最多的,便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歷史典故。秦始皇在完成大一統之后,為了加強對思想的控制,殘忍地坑殺了大批儒生,損毀了許多典籍。秦始皇也因此被視為糟蹋華夏文化的罪人,然而,歷史上的焚書和坑儒實際上是兩件起因不同的事情,而秦始皇也因為它們,背了不少莫名其妙的罪名。
我們先從焚書說起。公元前213年,秦長城落成,秦軍攻占南越,秦始皇于皇宮大宴群臣。有個叫周青臣的仆射奉承秦始皇文韜武略,開疆拓土,還實行郡縣制,使天下太平,簡直是功德無量。然而有個叫淳于越的不高興了,此人比較厚古薄今,認為郡縣制還不如分封制。淳于越認為,商周之所以可以傳國千年,就是因為分封制下的各諸侯國可以相互照應。而郡縣制雖然加強了國家統一,但是一旦被篡權,整個國家可就都沒了。
在諸子百家時代,這種討論也就是平常的學術爭論,但此時李斯的一句話徹底給兩人的觀點定性了。李斯說,古代先賢采取不同的治國策略,是根據不同的局勢而定的。當今天下一統,秦朝又是法治國家,本該用符合當今形勢的方法治理天下。而儒生本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治國良策,卻喜歡給別人找茬,編造各種言論蒙蔽百姓。其實歷史上噴孔子老人家的名人不在少數,莊子就是頭號「孔黑」,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就批判孔子整天帶著七十二門徒到處散布反動言論,在《鹽鐵論》里描述為「不耕而學,亂乃愈滋」。
說到激動處,李斯向秦始皇提議,「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出自《史記·李斯傳》)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與我們如今的觀點一樣,無論是李斯還是秦始皇,核心出發點都是「愚百姓」,不同的是采取的手段并沒有相傳的那麼極端。
事實上,秦始皇所燒的書,大部分都是其他六國和商周的史冊,重點包括那些有關分封制的文獻。其次,《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大多也被從民間收集到郡縣,統一焚毀。但這些文獻并非就此從歷史上徹底消失,李斯建議秦始皇「收」這些書,其實大多都有副本保存在秦朝的宮廷之中。而真正使這些典籍成為歷史的,歷史學家認為是後來縱火焚燒秦朝宮殿的項羽。
相比焚書,坑儒則爭議較多。主流說法是,當時秦始皇重金以求長生不老之法,許多方士便以獻仙丹為名入朝做官,得到大批封賞。然而長生不老藥這玩意兒肯定是弄不出來的,這些方士也明白能瞞得了一時,瞞不過一世,因此人心惶惶。恰巧此時發生了一件偶然的事情,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駕臨梁山宮(秦始皇行宮,于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登上山頂的秦始皇突然發現有位丞相(不是李斯就是馮去疾)的隨從似乎多得超標了,于是表現得非常不滿。
秦始皇身邊一位貴人將這件事告訴了那位丞相,然而不知是誰多嘴把這件事說出去了,弄得滿朝皆知。秦始皇遷怒于此,處死了在梁山宮時身邊的所有貴人。這件事歪打正著地擊潰了方士們的心理底線,大批方士攜重金逃跑,據說徐福也是因此逃往日本的。發現自己受騙的秦始皇開始大肆追查此事,并逮捕了一大批「妖言惑眾」之人。最后有460余人被活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然而,這批被活埋的人的身份至今仍然存在爭議,《史記·儒林列傳》中對這些人的身份給出了兩個詞,分別為「術士」和「諸生」。「術士」一詞很容易讓人們理解為方士,這也是「秦始皇坑殺之人為方士」觀點的來源。但歷史學家認為,這里的「術士」其實是「述士」的通假字,而后者指的就是儒生。「諸生」一詞則在扶蘇對秦始皇的進諫中有進一步解釋:「諸生皆誦法孔子。」孔子的門生當然就是儒生了。還有觀點認為,因為當時多有儒生混入進獻仙丹的方士隊伍中,以求榮華富貴。方士逃跑后,這些儒生被抓起來頂罪,因此被司馬遷記為「方士」。
對于坑儒還有出自《詔定古文尚書序》的說法:漢朝時驪山硎谷有一處叫做「愍儒鄉」的地方,在秦朝時則叫做「坑儒谷」。在統一文字時,「國人多誹謗怨恨」。為了防止知識分子們又說七說八,秦始皇便召集諸子百家數千人入朝做官,其中就包括700余名儒生。而始皇命人在驪山硎谷處種瓜,有人上報冬天竟然有瓜長出來了,秦始皇便命令諸生前去查探。正當大家為此驚詫不已時,山谷上方突然有土石落下,諸生幾乎都被砸死。這件事除了《詔定古文尚書序》以外沒有足夠的記載,因此并未被人們重視,但有人相信,咸陽坑儒事件的原型,其實是驪山的這場意外。
總之,方士確實把秦始皇氣得夠嗆,連說情的扶蘇都被秦始皇一怒之下發配到邊疆去了。實際上,但凡為封建思想做出貢獻的帝王,往往都頗受爭議,無論是焚書的秦始皇,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但中國文化延續到今天,也確確實實少不了這些偉大君主的貢獻。然而如今看來,秦始皇卻為此背了個「暴君」之名,一直背了2000年之久。說句玩笑話,不管坑的是儒生還是方士,被「坑」得最慘的,還是秦始皇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