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強者,往往善于收買人心。一個王爵,一個頭銜,有時能讓強敵變成忠心的臣子。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北伐蒙古,使蒙古三部落不敢南下牧馬;到了永樂時期,朱棣更是親率大軍深入漠北五次,讓蒙古聞風喪膽。然而,正是在朱棣的第四次北伐時,一位蒙古王子主動投降了明軍,此人便是金忠。
金忠本是蒙古韃靼部落的驍勇戰將,曾多次跟隨韃靼可汗侵擾明朝邊境。然而,部落內斗使他風雨飄搖,金忠選擇投奔明朝,獲得了忠勇王的封號。從此,他便與明朝結下不解之緣,為大明王朝效力8年,立下汗馬功勞。
在明朝歷史上,金忠是與眾不同的存在。他不僅是明朝建國以來,獲得異姓王封號的唯一一位活人;更是永樂、宣德兩朝北防的關鍵功臣。本文擬重點講述這段跨文化的「知遇之恩」。
縱觀金忠的生平,他是典型的草原英雄。根據《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的記載,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是蒙古韃靼部落中恒陽王的第五代傳人。
韃靼部落世代忠誠于成吉思汗,不服忽必烈竊位稱大汗。元朝末年,韃靼首領兀歡毒死元惠宗,擁立元文宗。洪武年間,明軍北伐,韃靼部依然奮勇抵抗,不肯歸降。
金忠年少時便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他性格桀驁,善于用計,深得韃靼可汗倚重。永樂初年,韃靼可汗月魯帖木兒屢次率軍襲擾明朝邊境,金忠每次都在可汗麾下據理力爭,臨敵果斷,成為韃靼可汗魯帖木兒的左膀右臂。
永樂四年,韃靼部發生政變,月魯帖木兒被殺,太師阿魯台控制朝局。金忠眼見風云變幻,心生警惕,帶領族人離開阿魯台,自立門戶。
作為草原世家,金忠繼承了祖先的驍勇善戰。但他不同于曠野之虎,而是懂得權謀與退讓之道。正因為如此,金忠才得以在韃靼內亂中全身而退,為日後投奔明朝埋下伏筆。
韃靼內訌,使金忠的處境岌岌可危。永樂七年,明成祖派大將丘福率十萬大軍深入漠北征討韃靼。此役丘福輕敵,全軍覆沒。韃靼部落得勝之后,更加挑釁明朝,四處擄掠。
次年,成祖親征韃靼以報丘福之仇。明軍大勝,韃靼可汗逃竄,阿魯台狼狽逃回漠北。此戰后,金忠輾轉求見阿魯台,想重歸韃靼賬下。但阿魯台已經因戰敗心生怨恨,拒絕了金忠,并派人追殺金忠。
自此,金忠和阿魯台形同水火。金忠帶領部落在漠北流離失所,飽受韃靼的攻擊。雙方大戰數年,金忠的族人死傷慘重。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再次北伐,金忠見大勢已去,遂脫離韃靼,自行向明朝進貢朝見。
眼見故土難再安穩立足,金忠選擇暫時歸順明朝。他敏銳地看出,韃靼已日趨衰微,而明軍實力強盛。如果不能在大樹之下棲身,部落早晚也將滅亡。
投靠明朝,可以為金忠贏得喘息之機。但這并非他的最終目的,而只是權宜之計。在草原世家的心目中,大明依然是強敵;他暫時低頭,只是為了日后鷹擊長空。
永樂二十一年,成祖出征漠北。此時韃靼早已聞風喪膽,人去樓空。成祖留戀大捷在望卻無敵可戰,心中不是味。
機智的金忠抓住了這一機會。他突然率領全部族人來到大明軍營,向成祖請命投降。成祖大喜,終于有了戰果可以帶回朝中。
成祖深諳人心,他明白必須給予金忠足夠的尊榮,方可收買其心。于是封金忠為忠勇王,賜姓金氏,并誓言要效法漢武帝招攬金日磾,一視同仁看待金忠。
金忠心中乍一震驚,隨即暗暗欣喜。他本就是漠北世家,如今獲得明朝異姓王的殊榮,這在草原亦是響當當的身份。明朝給予的尊嚴,比起韃靼來說,要高太多了。
從此,金忠對明朝卸下戒心,以忠誠之心對待成祖。他既得到了榮譽,自然要以功勛來回報明廷。在返回京城的路上,成祖數次召見金忠,詢問漠北局勢,以招撫蒙古。金忠也毫無保留,將自己所知悉的情況全盤托出。
歸順明朝后,金忠的忠誠便得到了檢驗。次年,韃靼太師阿魯台帶兵襲擾大同,金忠主動請纓討伐阿魯台。成祖欣然同意,派金忠和寧陽侯陳懋為前鋒,出征北方。
此役金忠深入敵后,捕獲阿魯台的使者,得知其軍心渙散。金忠據實匯報,建議成祖乘勝追擊。成祖卻已因久疾加劇,無法繼續遠征。在榆木川,成祖不幸駕崩。
明軍班師回朝后,金忠被封為太子太保,其地位更加穩固。三年后,宣宗朱瞻基繼位,親征漠北。行至烏落窩礱(內蒙古多倫縣),遇上蒙古兀良哈部一萬騎兵。
兀良哈部曾數次侵擾明朝邊境,如今又來犯,宣宗大怒。此時明軍只有三千人,大敵當前,群臣惶恐。
只有金忠鎮定,他立即召來侄子蔣信,各帶一千騎兵沖入敵陣。兩路明軍出其不意夾擊兀良哈部,大破之!宣宗笑對金忠說:「你就是朕的金日磾!」
此后,金忠再次跟從宣宗巡視邊境。他對故土了如指掌,所至之處無不成功。宣宗見金忠為明效忠,喜不自勝。
金忠入明僅八年便已功成身退。宣德六年秋,他因疾辭世。明宣宗聞訊,不禁痛哭流涕。他親自祭奠金忠,并追思金忠一生的功績,感嘆大明得此良輔,堪比漢朝時的金日磾。
為了褒揚金忠的忠勇,宣宗封其侄蔣信為忠勇伯,希望其能繼承金忠遺志。事實證明,蔣信確實襲承了金忠的精神。土木堡之變時,他始終保護明英宗安全。退至漠北后,蔣信拒絕瓦剌人的利誘,與明英宗同甘共苦。
金忠生前以忠誠待國,死后其血脈亦忠于明朝。雖非姓朱,卻與大明同呼吸共命運。正是有了異姓忠勇王金氏父子,大明北疆方得安寧。
金忠這段跨文化的知遇,讓后世人反思:忠誠不應僅限于一個民族,真正的忠,在于對天下蒼生的責任。
金忠本是敵對部落的將領,後來他放下成見,義無反顧地為大明建功。蔣信更是從小在明朝長大,將明朝視為自己的國家。
一個王爵,一個頭銜,換來的卻是忠心耿耿。朱棣用開闊的胸襟,獲得了金忠的歸順;金忠用八年忠勤,證明了自己是大明臣子。
歷史不應被國界所限,而是需要用博大的視野去審視。當友邦之交可教人悶,何況是曾經的敵國之士?流淌在金忠和蔣信體內的,不僅僅是北方草原民族的血液,更有對大明江山的熱忱與眷戀。
世人或許記得千載難逢的明朝盛世,但更不應忘卻造就這一盛世的忠勇之臣。金忠之名和事跡,值得與漢武大帝、唐太宗輩出并重。讓我們緬懷歷史,感恩生在這片熱血沸騰過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