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年,一個10歲的孩子登上了漢朝的龍椅,他就是漢靈帝劉宏。在位僅25年,33歲英年早逝的他,究竟應該如何評價?是昏庸無能,還是賢明英主?對于這個問題,歷來見仁見智。但要公正地看待一個帝王的功過,就必須踏實地回到歷史,洞悉當時的種種背景因素,不能簡單以成敗論英雄。
公元168年冬,東漢第六代皇帝漢桓帝駕崩,因無子嗣,必須由宗室中選一名年幼的皇子來繼位。當時朝堂上的實權掌握在外戚竇氏和陳氏手中,他們將目光集中到了桓帝的堂弟解瀆亭侯劉宏身上。
劉宏生于建寧三年(170年),父親早逝,從小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聰明活潑,面帶乖巧的樣子,正合外戚心意,便成為了他們扶持上的最佳人選。
外戚們原以為,這個10歲的孩子會成為他們手中的完美傀儡,繼續由外戚專政的局面。誰知,他們小看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皇帝。
建寧元年(168年)正月,劉宏以10歲之齡登基為帝,是為漢靈帝。他表面順從外戚擺布,暗地里卻與心腹宦官張讓、趙忠密謀。
「陛下,外戚專權太甚,您必須早做打算。」張讓建議道。
「朕也在琢磨對策。」還是個孩子的漢靈帝說,「但權勢在他們,朕要暗中結交人心,爭取心腹,才能除去他們。」
「臣愿效犬馬之勞,只求陛下能盡早除去外戚禍害!」趙忠拱手說道。
在兩位宦官的協助下,漢靈帝暗中拉攏心腹,爭取宋皇后的支持。到了冬天,陰謀已成熟。
「外戚勢大欺君,今夜就是除之的時候!」漢靈帝臉色堅決。
那一夜,宮中廝殺聲起,外戚家族悉數被誅,朝堂為之變色。一個10歲的孩子,是如何完成這場驚天政變的?史書對此三緘其口,只知這必定是一場殘酷的血雨腥風。但這無疑彰顯了漢靈帝驚人的權謀手腕與決斷力,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外戚一清,漢靈帝正式掌權。他深知外戚專政的弊端,下定決心要改革朝政,重點是打破世家門閥的勢力。
200多年來,漢朝形成了以豪強地主占據權力的世家門閥政治。他們只會互相勾結,不掌權時便推薦自己人,掌權后則為本家謀利。農民越來越困苦,奴隸數量激增。
「朝中官員多是門閥子弟,徇私舞弊,并無才干。」漢靈帝對左右說道,「此等人掌權,百姓何以生存?朕必須改弦更張,用賢才救我大漢江山!」
漢靈帝認為,這些世家大族是禍亂之源。他在20歲時果斷廢黜了外戚宋氏,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縮小門閥勢力:
設立侍中寺,可以繞過百官直接發號施令;實行三互法,限制官員在本地任職,防止結黨營私;出台回避法,禁止同鄉工作在同一地區,防止相互勾結;最重要的是,在京城創立鴻都門學,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學習,打開仕途,以他們為器用。
「學校創立的意義重大,務必廣招寒門,讓他們博通經史,進而仕宦明吏。」漢靈帝對鴻都門學提出了明確要求。
鴻都門學是漢朝首創的國子監雛形,也是科舉萌芽。漢靈帝擇優錄取學生成為官吏,屬意其中寒門子弟,一時間積弊糾正,朝氣為之一變。
漢靈帝的改革大快人心,百姓寄望皇上振興漢室。但他還面臨一大難題:空虛的國庫。
漢末積弊已久,災荒頻發,救濟百姓需要海量錢糧。而朝廷收入有限,民不聊生。漢靈帝憂心忡忡,終于在元熙元年(158年)采取賣官鬻爵的方式籌措經費。
「陛下,賣官乃萬不得已之舉,恐怕招來禍患。」一個諫官勸諫道。
「朕明白此事之弊端,但眼下賑災急需銀錢,也只能權充輿薪。賣官所得,必當用于賑災和興學。」漢靈帝回應。
這個舉措本意是良好的,漢靈帝更制定細則,將賣官所得歸于專庫,主要用于救災和辦學。然而開了這個頭,貪官們為斂財無所不用其極,想方設法提高官職價格,又大肆搜刮百姓錢財。
元熙三年(160年),漢靈帝發現特務體系參與賣官牟利,震怒之下全面處死宦官及特務。但為時已晚,賣官引發的弊病難以遏制。富商大賈爭相買官圖榮,而貧苦百姓背負沉重賦稅,民怨沸騰。
元狩二年(171年),東漢終于爆發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農民軍一時之間勢如破竹。漢靈帝倉皇應對,卻反而加速了地方豪強勢力膨脹。
黃巾起義后,漢靈帝為鎮壓叛亂,只得重新依靠外戚和士族力量。一時之間,權力平衡被打破,皇權再度衰落。
然而漢靈帝沒有氣餒和懈怠。他調整方略,再次運用宦官力量制衡外戚豪強。通過巧妙的平衡,帝權得以維持,朝局漸趨穩定。
「陛下,太子之位不可長久空缺,恐怕會招來禍患。」一個諫官建言。
「朕明白此意。但兩個兒子各有才干,難以抉擇。再給朕一點時間考慮。」漢靈帝似乎在這件事上格外慎重。
在漢靈帝看來,現在最緊迫的是確立太子,解決繼承問題。他在兩個兒子劉辯和劉協之間猶豫不決。這個問題若解決,漢室興衰仍可為自己所掌握。
可惜天不遂人愿。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在觀看武藝演練后突然病倒,享年僅33歲。
如果漢靈帝再多活一段時間,定下太子,東漢還會衰敗得如此迅速嗎?
重病中的漢靈帝預感自己大限將至,想要傳位給心愛的次子劉協。但在他還來不及表態之時,外戚何進就發兵控制了帝都,立劉辯為帝。
一個月后,何進為掌權又將漢少帝劉辯廢黜。這徹底點燃了朝堂上宦官和外戚勢力的火藥桶,最終引來董卓入京,加速了漢朝的覆滅。
25年的統治生涯,漢靈帝試圖振興漢室,但最終功敗垂成。作為東漢最后一位有實權的皇帝,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但不可否認,漢靈帝有遠大的抱負和胸懷,他決心匡扶社稷,改革積弊,提拔賢才,雖然方法有時激進與不當,卻也有許多明君的雛形。
如果他能夠再多活幾年,或許會對東漢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可惜多事之秋,英年早逝,只留下遺憾。但我們仍應正視并審慎評價這位懷揣救國夢想的年輕帝王,不以成敗論英雄,亦需站在歷史的高度洞察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