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尚可喜:娶24位老婆,生69個子女,康熙夸他忠臣,乾隆卻很鄙視他
2023/10/12

前言

尚可喜,一個在明清交替動蕩時期經歷了許多起起伏伏的人生。他出生于明朝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是遼東海州人,自幼受父親尚學禮影響,懷揣報國志向。

然而在經歷家破人亡后,他選擇投降了后金,成為明朝的貳臣。後來他南下廣東,擊敗南明余部,功勛卓著。在三藩之亂中,他堅守嶺南之地,拒絕叛亂,終被不孝之子囚禁至死。尚可喜的一生令人嘆息,他歷經沉浮,最終難逃悲劇。

一,早年抗清報國,家破人亡降清投敵

尚可喜生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父親尚學禮曾是東江總兵,抗擊后金有功。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攻打遼陽,尚學禮帶全家避難,但他的妻子卻不幸死于亂軍,尚學禮因此對女真族懷恨在心。兩年后,年僅19歲的尚可喜找到父親,加入東江軍,與父親一同抗清。

然而好景不長,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尚學禮在巡邏時遭遇女真大軍,壯烈成仁。尚可喜悲痛之余,接替父親職務,成為東江軍游擊將軍。

此后十余年,他與明軍一同抵抗后金南下。作為尚學禮的兒子,尚可喜自小就受父親影響,懷抱著熱烈的愛國之心。尚學禮死后,他一心想要報效國家,繼承父親遺志。

每當與后金交戰,尚可喜總是沖鋒在前,誓要為父親和弱民復仇。他頻頻建功,很快在明軍中嶄露頭角,受到長官們的賞識。

然而,尚可喜明顯感覺到,明軍內部人心渙散,明顯存在團結問題。有幾次明軍大好局面,也因內訌而敗局。尚可喜看在眼里,卻也無可奈何。

崇禎六年(1633年),在與孔有德、耿仲明的戰斗中,尚可喜的妻妾和仆從百余人慘遭殺害。一時間天崩地裂,尚可喜陷入了絕望的痛苦中。

他整日坐在廢墟之中,抱著妻子的遺骸痛哭,眼神空洞而絕望。他曾與后金有過深仇大恨,妻兒慘死更令他心如刀絞。此時此刻,他只想殺盡后金人,以泄心頭之恨。

然而明軍內訌不斷,無人理會他的痛苦,更無人與他商議報仇大計。他意識到,自己所投身的集體,已經分崩離析。他心如死灰,對明軍前程絕望。經過艱苦的思想斗爭,他在1634年終于選擇投降后金。

當時,皇太極親自迎接,尚可喜一時間被巨大的仇恨和背叛感掙扎。他跪地哭訴:「我該何去何從?先人、恩人與故土在明,然妻兒已逝,我心已死,唯有依附新主求生路。」他的內心在絕望與希望之間痛苦掙扎,最終選擇了生的希望。

從此,他成為明朝的貳臣,只求活命度日。然而這一決定注定讓他的余生無法凈化,他時常自責,又無可奈何。每當想起先人,他都會痛心疾首,擔心他們會在九泉之下責怪自己。可他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他不能輕易放棄,必須為自己而活。

二,南下廣東,立下汗馬功勞

1636年,皇太極封尚可喜為智順王。兩年后,他隨軍征討朝鮮,立下戰功。身為智順王的他,立誓要為皇太極效力,以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1644年,他隨多鐸入關,力戰李自成。清軍入關后,他與李自成在陜西一帶連番交鋒。

尚可喜還記得,當年自己的家人就是死于李自成之手。為了報仇雪恨,他曾一度孤身深入陜西追擊李自成。

當得知李自成已死后,他復雜難言:「我今日才明白,仇恨無法帶來新生,唯有開啟新的篇章。」他意識到,要真正煥然一新,必須放下過去的恩怨。

順治三年(1646年),尚可喜任平南大將軍,進攻南明。這一次,他并沒有懷著仇恨作戰,而是視南明為自己的責任。他認為有效統治南方,才是自己對皇帝應盡的職責。次年他被封為平南王,前往廣東赴任。

1649年冬,經過長達一年的圍攻,尚可喜終攻下廣州,擊敗南明殘余力量。《明史》記載他「斬六千馀級,溺死者甚眾」。這場似乎不可避免的屠城成為他心中永久的痛。他目睹著廣州城內浮尸填河,百姓涂炭,作為一個統治者,他感到無比苦澀和自責。

「我若不屠城以快速平定戰亂,只會拖延苦難。」他時常自我開解,然而夜半難眠時,那些幽靈似的慘嚎仍深深折磨他。

他用佛教的理念勸慰自己,并祈禱逝去的亡魂能早日超度。可他心中那股罪惡感,仍像密不透風的迷霧般籠罩著他。

1661年,尚可喜擊敗南明名將李定國,從此清朝在廣東穩如磐石。明朝滅亡,天下太平,尚可喜卻日夜不得安寧。

他勤政愛民,廣東百姓得以喘息。然而每每閉眼,他都看到廣州城內的慘象。他開始每晚輾轉反側,整夜無法入眠。

面對這些罪孽,他感到后悔和痛苦。于是他開始更加虔誠的信奉佛教,希望借此補償他的罪過。他修建寺廟,布施貧苦,但卻無法平息內心的不安。他渴望被寬恕,但又深知這決非易事。雖然他治理有方,廣東百姓得以喘息,但他內心的創傷無人可以填平。

三,三藩之亂,至死不叛清朝

時光荏苒,尚可喜已步入暮年。1673年冬,康熙帝下令撤銷三藩,吳三桂后起義。吳三桂派人聯絡尚可喜,希望他加入叛亂。69歲高齡的尚可喜再次陷入痛苦的抉擇。

他還記得,當年自己背叛明朝時那種撕心裂肺的痛。他不愿讓自己再次背叛自己效忠的國家。于是,他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吳三桂。「我尚可喜,誓死效忠大清。我絕不做第二次叛徒!」他在書房來回踱步,堅定了自己的決心。

他上書康熙稱:「臣年已古稀,無望再討富貴。愿效忠陛下,誓死守衛嶺南。」他以70余歲的身軀力戰叛軍,死守廣州城池。面對來犯之敵,他前赴后繼,視死如歸。

正是有了尚可喜的這種堅持,康熙帝才得以從容應對三藩叛亂。尚可喜的功勛無人可比,康熙帝親封他為親王,以示嘉獎。

尚可喜感到欣慰與自豪,他用自己的誠心贏得了皇上的信任。然而,就在他以為可以善終之時,兒子尚之信卻成了他心頭的一根刺。

尚之信貪圖虛名,不顧父命,一心想參與三藩之亂。尚可喜認為這絕非良策,但尚之信偏聽不從。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尚可喜誓死效忠之時,他的兒子尚之信欲圖一擲千金,竟在1674年發動兵變,軟禁了尚可喜,強迫他加入叛亂。

老去的尚可喜欲哭無淚,他試圖反抗,卻無能為力。他被囚禁達八個月之久,于1675年含恨而終,時年僅58歲。

結語

尚可喜死后,康熙帝厚葬了他,稱他「忠貞」。但到了乾隆時期,朝廷將他列入《貳臣傳》,認為他是雙面人。尚可喜一生跌宕起伏,最終難逃悲劇,他的劫數似乎早已注定。

尚可喜以他晚年的堅貞,贏得了后人的一定贊譽。但他投敵叛國的歷史,也讓他的一生蒙上了陰影。一個人的命運能承載多少痛苦和轉折?歷史的洪流蘊含了太多未知。我們不應進行判斷,而應看到一個完整的人生。尚可喜經歷的種種,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