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
    
朱高熾死因之謎:登基10個月暴病而亡,背后有沒有陰謀?
2023/10/14

前言

1425年的五月,北京城籠罩在一片死寂之中。剛剛登基10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長不足1年的情況下突然暴斃,整個皇宮都為之震驚。

這位才48歲的皇帝,明明身體健康,怎麼會突然離世?朝中上下議論紛紛,都在猜測朱高熾的死因。爭權奪利的皇室,妒忌紛爭的后宮,膽大妄為的大臣,無不成為人們猜忌的對象。

而真相究竟為何?歷史的長河里,許多秘密都湮滅在了時間的塵埃中。我們只能依稀從史書的片言只語中,勾勒出一些可能的答案。

一、皇帝在宮闈中的日常

明朝洪武年間,皇宮修建時參照了南京的規制,皇城劃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處理政事的中心,而內廷則是皇帝居住的私密空間。

內廷按照規格高低分為三層,最內的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稱為「后宮」。后宮除了正室皇后,還有多位皇貴妃、貴妃、淑妃等妃嬪。妃嬪們各自有自己的宮院,服侍伺候皇帝起居。

皇帝一天的生活,可以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深宮之內度過的。

每日清晨,皇帝會先在正殿處理些許政事,然后回到內廷用膳休息。午后便是批閱奏章,御覽典籍。到了晚上,皇帝就要面臨后宮多位妃嬪的「挑戰」,左右求取,應對周旋。

深宮之中從來就不乏妃嬪之間的猜忌與算計。她們之間明爭暗斗,皆為一個目的——求得皇帝的寵幸,并且能給皇帝留下子嗣,從而獲得穩固的地位。

后宮之事,向來是皇帝的私事,哪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故,官方的記載也只字不提。而我們所知的一些后宮舊事,都是后人從一些野史軼事里拼湊出的冰山一角。

1425年突然去世的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僅10個月,對他的私生活,我們所知甚少。但是也正因如此,后人對他暴斃的猜測中,導火索無一例外都指向了后宮。

二、失意多年太子登基之路

說到朱高熾,首先要了解的,是他漫長而艱辛的太子之路。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高熾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被他父親明建文帝封為皇太孫。然而好景不長,建文帝在位僅1個月即被篡位的朱棣所廢。隨后靖難之變爆發,建文帝被殺,朱高熾也被廢黜太子之位,軟禁在府中。

20多年過去,靖難之變的陰影仍籠罩在明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其孫明仁宗朱高熾重新被立為太子,繼承大統。

與此同時,皇太子之位也讓朱高熾重拾了公開露面和社交的機會。他重新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中,也因此收獲了「賢良太子」的美名。

經歷過多次起起落落之后,48歲的朱高熾終于如愿以償,登上了帝位。然而,他好不容易坐穩江山,卻也因此掀開了權力斗爭的序幕。被軟禁在府中二十余年的他,如今能否成為一代明君?

三、皇后只差一步,差點丟了性命

1424年明仁宗登基后,很快便備受皇宮內外的非議。

其中最令人側目的,是他過度寵信一名叫郭貴妃的妃子。這位郭貴妃生了仁宗的幼子,仁宗對她極其寵愛。朝中官員都暗暗竊語,皇帝不務正業,整日沉迷在后宮聲色犬馬之中。

而后宮中,郭貴妃的地位提升最引起皇后的不滿。當年靖難之變期間,正是張皇后穿針引線,保全了被廢的太子一命。如今太子終于登基為帝,張皇后理應是后宮之首,豈能容得一個妃子奪了她的風頭?

為此,張皇后經常派心腹太監刺探郭貴妃的言行舉止,要在仁宗面前抹黑她。而郭貴妃也沒遑閑,早就收買了許多張皇后的內侍,作為她的眼線。

1425年四月,正值張皇后生辰,郭貴妃居然親自送上邀請,要張皇后到她宮中同慶生辰。

張皇后雖然憤怒,也只能勉強前去赴宴。當郭貴妃親手為皇后端上壽酒時,張皇后冷著臉一言不發。

「皇后這是何意?」郭貴妃笑吟吟地說,「難不成嫌棄妾身親自為您奉酒不體面?來來來,這酒是嫌棄不得的。」說罷搶過酒杯就要一飲而盡。

「住手!」張皇后急忙喝止。她雖不信任郭貴妃,也不會當真以為對方在壽酒里動手腳,然而這般無禮之舉,實在令她惱羞成怒。

「皇后久居深宮,不知人心險惡。」郭貴妃嗔道:「妾也是為了皇后安全著想。」

張皇后聽她虛與委蛇,只覺渾身發冷,再也無法忍受,便找了個借口匆匆離去。她只覺郭貴妃心懷不軌,自己必須更加謹慎,萬不可掉以輕心。

誰知這場慶生宴過后,張皇后就病倒了。太醫稱她陽氣虧虛,需靜養。張皇后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越想越覺不對勁。

難道那日壽酒里真的有問題?她命人查看當日慶生宴的來歷,這才大驚失色——原來那日的膳食全都是郭貴妃給備的!

四、大臣辱罵挑釁,皇帝一怒差點殺人

另一方面,朝中也在發生著波瀾。

自登基以來,朱高熾一心想要休養生息,把國家治理好。他選拔任用官吏非常謹慎,有苛政之嫌。朝中重臣多是明成祖的舊部,對仁宗不太滿意,藐視他實行節儉開支的方針。

在這些大臣中,以李時勉和許彬最為不滿。他們認為仁宗平庸無能,國家大權不應只掌握在他一人手中,皇太子也應該參議機要。兩人屢次提議讓皇太子入朝聽政,但都被仁宗嚴詞拒絕。

1425年仁宗在位僅三月,李時勉就向他進諫:「皇上日久天長,宮禁甚嚴,不洞察天下疾苦。」他建議仁宗放寬對皇太子的管制,讓太子輔政。

朱高熾對這個建議很不滿,他剛剛登基,當然要慎重使用人才,怎能把權力分享給別人?更何況太子才是他最忌諱的話題。

「朕久居深宮,不如卿輩遍訪天下,見聞廣博。朕愚昧,確需卿等進言。只不過皇太子一事,微臣不敢遽下定論。」 朱高熾勉強維持住笑容,語帶警告地回應。

李時勉和許彬二人交換了一個眼神,心知今日難以再爭。

然而沒過多久,李時勉又在言官面前公開批評道:「今上迂儒太甚,不知君道為何!」

這話傳到仁宗耳朵里,他勃然大怒,當即用金瓜毆打李時勉,險些將他打死。隨后仁宗把李時勉關進了大牢,以彈劾他「無君無父」。

朱高熾本性并不殘暴,一向柔仁處事。可這次被李時勉辱罵,他卻罕見地動了殺心。看來李時勉確實觸及到了他內心最敏感的位置。

五、噩耗來襲,皇帝再無機會為自己辯解

就在這時,北京城突然傳出一個震驚全城的噩耗:皇帝病危了!

詔書緊急傳到南京,召太子朱瞻基趕回北京。來回倉促,用了足足22天。

與此同時,皇帝的另一個兒子漢王朱高煦也在山東得聞噩耗,立刻派人去截殺返回的太子——他們之間為了皇位的斗爭由來已久。然而漢王的人馬在半路一無所獲,太子已經回京了。

1425年5月29日,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10個月后忽然去世,終年僅48歲。

他臨終前,還在對左右喋喋不休地說:「時勉當廷辱我!當廷辱我!」似乎因此事情遺憾不已。

然而短短10個月的在位時間,仁宗沒有留下太多政績,也無從為自己辯解。他那些遺憾和不甘,只能隨葬地下。

六、謎底揭開,后人種種猜測

明仁宗為何暴斃?這了了一樁懸案。

史書只字不提死因,后人對此頗有猜測。其中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

一是被寵妃郭貴妃誤殺。然而張皇后生日與仁宗死期相差一個月有余,實在說不通。

二是被太子所殺。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太子沒有必要冒這個險。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是縱欲過度,或服食金丹藥過多所致。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但也無從證實。

第四種說法認為,仁宗是被李時勉氣死的。仁宗性情溫和,第一次動殺心,可以看出當時怒火中燒。健康已堪憂的他難以承受如此刺激,因此猝然離世也說得通。

然而這些種種猜測,終究只是后人的揣測。真相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無法確證。

我們能知道的,只有一位登基后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的皇帝,就這樣匆匆離世。他那些未盡心愿,也只能隨他長眠地下。

結語

明仁宗朱高熾去世的謎團,至今未解。然而不管真相為何,這都預示著一場權力更替的來臨。

太子朱瞻基很快便繼位為宣宗,開啟了宣德新政。而明朝宮廷內斗不斷的局面,也從這一代持續到了綿延數百年后。

歷史就是這樣,在時間的長流中不斷重復著同樣的劇本。今日的宮斗與明朝又有何不同?權力為人心中的貪欲所驅使,宮廷的陰謀陽謀不絕如縷,似乎永遠也不會改變。

我們不得不感嘆,這些權力游戲與世間百姓的疾苦興亡有何干系?而統治者們,又有多少像仁宗一樣懷著一腔天下心卻難以施展?

歷史并不遙遠,總有我們的影子落在其中。

孫權的權力交接之路:三子爭位,五位托孤重臣團滅,其原因何在?
2023/11/09
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儀,他是偉大的人民教師,兒子都是國家棟梁
2023/11/08
清朝滅亡后,皇后嬪妃們去哪了?
2023/11/08
趙云和馬超誰更厲害?2方面分析看似伯仲之間,實則趙云更勝一籌
2023/11/08
古代窮人每天吃什麼?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你可能一天都撐不下去
2023/11/08
紀曉嵐出上聯「一筆直通,兩扇門敞開」,尼姑怒罵,紀:還沒完呢
2023/11/08
明朝無恥的內閣首輔,李自成厭惡不已,將他折磨5天5夜、腦裂而亡
2023/11/08
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時卻坐著「輪椅」,這才是他的可怕之處
2023/11/08
山海關有多厲害?為何清軍26年來寧愿繞路打明朝,也不敢攻它1回
2023/11/08
劉邦長子劉肥:為何能逃過呂后的打壓?看看他是如何與后媽相處的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