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官場中,真正品行端正、清正廉明的官員向來很少,大多數官員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些許濁氣。這就更凸顯出那些廉潔奉公的官員的可貴。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清朝乾隆、嘉慶兩朝的廉吏劉墉,看他如何在濁水泥沙的官場中挺直腰桿,堅持正道。
1731年7月16日,一個男嬰誕生在山東省諸城縣一個大家族里。這就是後來的劉墉。
劉墉祖上五代都是進士出身,堪稱「五代五進士」的名門望族。他的高祖父劉必顯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曾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祖父劉統勛是雍正二年進士,後來成為著名首輔。
劉墉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家族環境里,自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又有先輩積累的豐富政治資源,前途無量。
據《清史稿》記載,劉墉「出自京官」,其家「世襲翰林」,可見劉氏家族在清朝初期就已經混跡朝堂,是當時的政治世家。劉墉生而就在這樣的世家大族環境中,自小就受到極為良好的教育。
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更是當時聞名一時的大儒。劉統勛博古通今,對古籍了如指掌。他把自己豐富的學識悉數傳授給了劉墉,使劉墉從小就融會貫通經史子集。再加上優越的家庭環境,劉墉聰明機智,學習刻苦,深受家人喜愛。
1762年,31歲的劉墉終于通過科舉,奪得進士第二名。當年,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正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兼刑部尚書,地位顯赫。劉統勛向皇帝求得一個恩蔭舉人名額給了劉墉,才使劉墉得以入圍會試。
劉墉的進士之路雖然稍有恩澤成分,但他的才學確實過硬。終得二甲第二名,可見劉墉的學業確實不錯,朝廷對他也十分看重,很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遷為翰林院編修。
一時間,31歲的劉墉仕途順利,前程似錦,不少同僚都羨慕不已。在那個功名看重的年代,能如此順利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確讓劉墉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不過,劉墉也清楚,自己初入仕途,地位尚淺,不能有絲毫懈怠。于是他勤奮學習,謙虛求教,努力充實自我,以求在朝堂上能有更大作為。他白天勤勤懇懇地工作,晚上則苦讀古籍,希望能進一步提高治國理政的能力。
在他人眼中,劉墉是天之驕子,但在劉墉自己眼中,成就道路還長,必須夙興夜寐,才能有所建樹。這種態度,也為日后劉墉在仕途風雨中屹立不倒奠定了基礎。
1762年,劉墉才任翰林院編修沒多久,他的父親劉統勛就失勢了。
這一年,劉統勛出任陜甘總督兼太子太傅后,西北回部爆發叛亂。劉統勛上書分析,清廷現有兵力難以平叛,建議退兵圖后。乾隆帝認為劉統勛有畏罪之心,大怒,將劉統勛革職問罪。
劉統勛一失勢,劉墉這個兒子也難逃厄運,被乾隆帝免官下獄。
這對于劉墉來說無疑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創。他從來沒想到,自己的仕途會因為父親的失寵就此中斷。
起初,劉墉對此感到錯愕和痛苦。他無法理解,父親分析形勢,提出穩妥之計,怎會被皇上視為畏罪?自己剛剛仕途起步,就被牽連遭殃,實在冤枉。
劉墉本想上書陳情冤屈,但轉念一想,現在父親已失去皇恩,自己也無力改變既定的局面。于是,他安慰自己,皇帝圣明,總有公斷的一天。
日復一日,劉墉在獄中反思,并且自身修養。他告訴自己,仕途本就是波瀾壯闊的大海,不可能永遠順風順水。經歷風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當前雖遭遇不幸,但不能氣餒喪失斗志。要平心靜氣面對,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不料想,劉墉入獄僅三個月,乾隆帝就重新啟用劉統勛,并釋放了劉墉。
果然,皇上也意識到,劉統勛的建議是出于穩妥考慮,并非畏罪。劉墉看到父親恢復名譽,自己也獲釋出獄,心中對圣上更加敬佩。這場遭遇讓他明白,仕途中頻頻起伏在所難免,但只要內心堅持正道,外在的不幸終會過去。
1763年,劉墉被派往廣西主考鄉試。這是他第一次離開京城,獨自一人去外地任官。
來到廣西后,劉墉發現這里的考試秩序較為混亂。一些地方官員常常違規拉攏考生,試圖為自己的人脈謀取好成績。
劉墉對此極為反感。他認為科舉考試關系到國家選拔人才的質量,必須公平公正,不能流于權色交易。
因此,他主考期間嚴明紀律,禁止任何人私相授受。眼看今年的鄉試無人敢送禮求薦,所有考生都靠真才實學來競爭。
此事讓劉墉深受鼓舞。他意識到,一個官員如果具備正氣,就能改變既有的惡習,讓禮法重新回歸正軌。從這個時候起,他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正直的好官。
之后數十年間,劉墉在京外地方一直任職,幾乎遍歸南北各省。無論哪里,百姓對劉墉都推崇備至,因為他力持清廉,嚴懲貪官,為民請命。
比如1769年,劉墉任江寧知府期間,查處貪官數起,使當地風氣為之一振。百姓都說,劉墉宛如「包拯」重生。
當時江寧墾田監官員貪污被劉墉揪出后,本想送上賄賂以避罪。但劉墉不為所動,堅決將其定罪。這案件傳開后,本地百姓猶如看到曙光,終于有了為官清廉的好官,讓百姓看到了正義尚存的希望。
再如1775年,劉墉擔任湖南巡撫,一面救災,一面嚴打盜患,僅一年就使當地社會秩序得到恢復。
當時湖南遭遇特大水災,劉墉帶領手下連夜趕赴災區查看。白天他整組人馬救災,將百姓轉移到安全地帶;夜晚則親自檢查災情,準備次日救災物資。
與此同時,湖南各地盜匪趁災橫行,劉墉嚴打盜匪,把他們一網打盡。僅用一年時間,就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們感念劉墉的恩德,紛紛稱他為活地包公。
可見,劉墉深得民心。但他正因為廉潔奉公,卻招致暗箭傷人。
1777年,劉墉與大貪官和珅一起審理濟南知府貪污案,劉墉執法公正,拒絕和珅的威脅利誘,讓那貪官無法逃脫法網。這使劉墉得罪了和珅。
濟南知府貪污數十萬兩白銀,案件已經鐵證如山。和珅本想暗中從貪官家屬處受賄,打算開脫此人。沒想到劉墉以正義之心,對那知府案判處極刑,紋絲不動。
和珅惱羞成怒,從此對劉墉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從此,和珅開始針對劉墉。在乾隆后期,和珅通過黨羽彈劾找茬,使劉墉五次被貶職。
第一次是1782年,劉墉泄露皇帝與大臣談話內容,觸怒乾隆,被降職。這次彈劾,和珅暗中起了作用。
第二次是1783年,國子監舞弊案,劉墉被連坐貶官。彈劾官員也是和珅的心腹。
第三次是1784年,皇子遲到上課,劉墉作為總師傅也被認為未盡職,降職。這次彈劾的始作俑者,同樣來自和珅一黨。
第四次和第五次也都是和珅其黨羽故意找茬構陷。他們盤算著,只要持續攻擊劉墉,遲早能讓劉墉失勢。
五次貶官,劉墉從翰林院編修一直貶至吏部侍郎,卻仍挺直了腰桿。因為他心中有正氣在,縱使和珅的勢力強大,也難撼其分毫。
劉墉不為所動,繼續努力工作,為百姓造福。他告訴自己,清官難得,比什麼官職都重要。只要內心正直,外界的非議不能折損我的志向。
這樣的精神狀態,使得劉墉在濁水中也能守住正氣,不與腐敗為伍。
1796年,乾隆帝駕崩,嘉慶帝繼位。
嘉慶帝一上台,就開始整肅和珅黨羽,重新啟用劉墉等正直官員。
77歲的劉墉再次得到重用,擔任吏部尚書,心中激動無比。
這一年,劉墉奉旨查看黃河水災,他頂著酷暑,赤腳站在河岸邊勘察,又上書請求賑災。嘉慶帝對劉墉極為敬重。
劉墉此時已年近古稀,但為民請命的心一如既往。當他看到洶涌的黃河 Flood水席卷而來,沿岸村民無家可歸時,他的心都痛了。
他向嘉慶帝陳述水災嚴重,懇請朝廷趕緊調撥賑災銀兩,同時命令工部盡快組織力量修筑河堤。嘉慶帝看到劉墉老驥伏櫪,深為感動,所有建議一概采納實施。
最終在劉墉的努力協調下,水災得以減輕,百姓渡過難關,紛紛稱頌劉墉的恩德。這使劉墉的聲譽達到歷史新高點。
1799年,和珅被查辦,劉墉與王杰、董誥共同審理此案,終于將這個禍國殃民的大奸臣送上斷頭台,為百姓甚是歡欣鼓舞。
劉墉矢志除暴安良,終于盼來了這一天。看著和珅伏法,他心中大快,為百姓報了這個公道。
在審判過程中,和珅想給劉墉賂金,但被劉墉堅決拒絕。劉墉心想,我的正氣之心豈能被金錢收買?今日正是維護正義、清理朝政的大好時機,絕不能讓民心受辱。
劉墉出身名門,本可安逸度日,但他毅然選擇了任官從政的道路。一生堅持正義,直言敢諫,將「清廉」兩字體現到極致。
他不畏權貴,敢于擔當,以正氣感化百姓。雖歷經沉浮,但從未折節屈服。
劉墉的一生,足以昭示后人——要做一名合格官員,品德才學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要心存正氣,才能在濁水中守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