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風浪,蜀漢宿命難逃一劫。六出祁山的魂斷五丈原,遺志難繼志未殆。高平一變天時來,萬卒討魏機不在。
功過是非自有公論,誰人煽風點火不得而知。功成身退者,誰又見其盡心?善終莫問前程,當初定奪興亡多少人心中有數?
「主公,此去絕非全功。」蜀漢丞相諸葛亮嘆道。年邁的劉備默默點頭,他知道此去的北伐注定艱難,但天下興亡,唯有鋌而走險。劉備作為繼業者,肩負的責任遠比常人更重。諸葛亮也深知主公的難處,只能竭盡全力,與之共擔這千鈞重任。
公元227年,蜀漢第一次北伐戰敗而歸。此后數年,劉備便一病不起,于公元223前后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言,希望諸葛亮能輔助年幼的阿斗,完成他北伐中原、安民樂業的心愿。
「丞相,務必從事如父。」劉備還特意叮囑劉禪要傾聽丞相的意見,共同完成他的遺志。然而,劉備的遺愿,并非是輕易可以達成的。
公元234年,57歲的諸葛亮率軍再度北伐。此次出師,他歸納總結了過去失敗的經驗教訓,做足了準備,誓要一舉成功。然而,第六次北伐時,諸葛亮就此倒在了五丈原,英年早逝。
「主公,臣盡心竭力,然天不遂人愿......」諸葛亮在五丈原閉眼長嘆,心中充滿了無限的遺憾。他沒能完成劉備托付的心愿,這成為他此生最大的遺恨。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然而,其中真正的用意,卻鮮為人知。
劉備生前,其實一直主張「聯吳抗曹」的策略。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多次北伐,并非是一味好戰。正是曹魏日益強大,必須盡早圖謀戰機,此乃上策。若靜待其坐大,吳蜀必定難保。
諸葛亮心中明鏡似的,早已看清這點。然而,劉備的本意卻被部分人曲解。高平一變后,有人居然以「劉備遺愿」為名,主張收兵息戰。這讓諸葛亮在九泉之下,恐怕也要嘆息不已吧。
公元249年農歷正月,魏國發生了震動朝野的高平陵之變。此次政變,司馬懿控制了魏國軍權,大肆清洗異己。朝中形勢一片混亂。姜維聞訊大喜,立即請求出兵伐魏。他認為此乃千載難逢的機會,正是翻身圖存的大好時機。終于,許久未展雄圖的蜀漢,再次提起了北伐的大旗。
然而,大軍才行至成都城外,出人意料的阻力來了——「主公,臣以為不可輕動。」當時的大將軍費祎直接將姜維叫停。費祎強烈主張停止北伐,對蜀漢軍隊只撥給了一萬人的兵力。這無疑給了姜維的北伐大業潑了一盆冷水。
面對費祎的干涉,姜維心中極為不滿。他與費祎理念迥異,兩人劍拔弩張已久。這次,姜維準備趁魏國內亂之機出兵,本可一舉成功,奈何費祎偏偏在關鍵時刻阻撓。
據說,費祎還以「劉備遺愿」為借口,苦苦勸阻姜維,稱北伐非上策。這讓姜維極為痛心,劉備生前的本意,何時變成了今日這副模樣?
姜維一心想北伐中原,匡扶漢室。而費祎等人不僅極力阻撓,還扭曲劉備的遺愿,讓姜維難以忍受。多年以后,姜維在與兒子姜続的談話中回憶此事,語氣中難掩當日的痛苦與遺憾。
他感慨地說:「當年若我進兵成功,今日哪會天下大亂,人心渙散如此?」姜維一生北伐無果,但他那股拼搏進取的精神,至今仍令人欽佩。后人想到這里,不禁會嘆息:若非費祎擋道,姜維當年是否就能扭轉乾坤,完成劉備北伐中原的遺愿了呢?
費祎一生與姜維針鋒相對,在蜀漢末年被視為「主和」的代表人物。然而,許多人不了解的是,費祎并非一味主張防守。夷陵之戰時,費祎身先士卒,為后主親自督戰。他主動請纓出戰,幾乎喪命沙場。可見其用命之決絕。
甚至在姜維多次北伐時,費祎也曾全力支持,數次上表進兵。那麼,費祎為何在249年突然改變主意,強力阻止姜維北伐呢?或許,關鍵在于他比姜維更明白蜀漢的困境。
費祎出生寒門,曾長期寄人籬下,深知艱辛。他對蜀漢國力的削弱尤為敏感。姜維是將門之后,生就注定高高在上。他熱血沸騰,勇往直前,卻往往忽視了蜀漢日漸衰微的現實。
而費祎不然。他猶如冰雪聰明的謀士,深諳大局,看問題比姜維長遠得多。蜀漢自諸葛亮去世后,國力大不如前。費祎明白, 249年的北伐,注定難有作為。不如退守江陵,休養生息。
他抓住的,是后世稱之為「費祎長治」的主張。這也許是當時蜀漢國家存亡的唯一出路。姜維北伐的沖動激情,也許可以理解。但費祎的攔阻,也并非全無道理。放眼望去,蒼茫歷史長河,多少英雄義士抱殘守缺,多少謀臣識時務。費祎的難處,后人能否體諒?歷史的見證,自當需要時間考驗。
翻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同是蜀漢遺老,姜維與費祎各持己見,一南一北,似乎永遠難以遇見。姜維熱血難平,費祎深謀遠慮。一人追求榮光,一人守成大局。孰優孰略,各有理由。
然而,時至今日,多少人仍將費祎視為蜀漢敗亡的罪魁禍首。這似乎有點說不過去。費祎阻止249年的北伐,無非是因為國力衰微,兵強馬壯的盛世已去。姜維猛進,目光短淺。費祎退守,洞察大勢。
若非費祎穩住后方,姜維的冒進或許早已送了蜀漢的毀滅。費祎執黑鍋多年,其艱辛思慮,后人能否理解?
歷史讓耿耿故人,難免一語成讖。姜維的熱血沸騰,光芒萬丈;而費祎只能默默守候,任人唾罵。然而,同是忠心護主的蜀臣,又豈會胸無點墨?只怪那風云變幻,難分難解。
青史到底怎麼寫,全憑見者的角度。而蜀江之水,依然淌淌地向東流去。這場爭鋒相對的辯論,恐怕永遠也不會結論。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