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年,漢王朱高煦再次在朝堂上彈劾太子朱高熾不學無術、怠政忽視民生。然而,當時年僅35歲的內閣首輔楊士奇只說了一句話,就讓漢王的彈劾再次落空,從而穩固了太子的地位。
這句看似平淡無奇的話,卻顯示出楊士奇深諳人心、知人善任的一面。一個本無背景的儒生,如何在明朝這個爾虞我詐的朝堂中摸爬滾打50年,最終成為「三楊」之首、輔助四帝的賢相?
1398年,6歲的楊士奇跟隨母親來到江西的繼父羅性家中生活。那一年正值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
一日,楊士奇隨羅家人前往祭拜祖先,卻被羅家族的其他兒童笑話他本不是羅姓后人。稚童們的嘲笑聲,在少年楊士奇心中掀起了驚濤駭浪。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已隨母改姓羅,竟然忘記了楊家的根本。
那天夜里,楊士奇靈機一動,便取來果品與香燭,用泥土捏塑出楊家祖先的泥像,偷偷地去祭拜實行祭祀。
他虔誠地跪在破舊的祠堂中,向泥塑的楊家先人叩首請罪:「愚孫改姓羅,忘本失祖,該當萬死。今日在此祭拜,望先人保佑,讓孫兒日后光宗耀祖,多做一些濟世安民之事。」
不料,楊士奇的舉動被家中長輩發現。羅性并未責備楊士奇,反而夸獎他「志節高遠,不忘本」。羅性決定在族譜中恢復楊士奇的楊姓身份。
在繼父的支持下,楊士奇正式還原姓氏。那一刻,少年心中豁然開朗,發下軍師誓言:「先人,您放心,我必當以學問報效朝廷,以匡扶社稷來光耀您的姓氏。」一個6歲兒童的舉動,預示著他日后要成就一番大事業。
1399年,15歲的楊士奇隨繼父羅性外調陜西安置,不久后繼父便因得罪權貴而被誅,病故他鄉。
楊士奇帶著悲痛欲絕的母親離開羅家,流落江湖。為了生計,他來到江夏一帶,以鄉村私塾先生的身份謹守教書,勉力培養學子。同時,楊士奇還不斷攻讀,希望能通過科舉出人頭地。
那幾年,楊士奇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但他從未放棄過學習。有時眼見私塾中的孩子們一家人團聚,楊士奇也會落下一滴熱淚,暗自思念已經過世的父母。
然而轉念一想,他總會告訴自己,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就必須在科舉中取中大功,將來在朝堂之上干一番事業。
1402年,建文四年,明惠帝下詔在翰林院選拔人才,修撰太祖實錄。楊士奇雖然早年的科舉屢試不第,但在王叔英的推薦下,他終于如愿入選,成為翰林院的一名編修官!
這對一個出身寒門的楊士奇來說,無疑是人生的一次巨大飛躍。從一個地方村塾先生,躋身到負責修史的翰林院,楊士奇激動不已。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勤懇編撰,修成一部流傳千古的實錄,以報效皇恩。
誰知,就在楊士奇專心修史之時,靖難之變突然爆發。燕王朱棣的軍隊殺入南京,建文帝在慌亂中出走失蹤。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見楊士奇聰慧好學,便提拔他進入內閣協助處理機要大事,開始了他在明朝朝堂的摸爬滾打之路。
1413年,楊士奇已在內閣步步高升,成為左諭德,權傾朝野。這一年,明成祖命他輔佐太子朱高熾學習治國之術,以備將來繼承大統。
楊士奇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使命,覺得能在關鍵時期輔佐太子穩固皇儲之位,是自己這生最高的報效國家的時刻了。于是他鞠躬盡瘁,以兄長的姿態教導太子學習先朝典章制度,并虛心接受太子的意見,雙方關系十分融洽。
朱高熾聰慧博學,治國有方,深得楊士奇喜愛。楊士奇開始視太子如己出,每日勤勉工作之余,還經常與太子探討經史,開啟太子的智慧。
然而,太子之位向來令人覬覦。漢王朱高煦見明成祖經常外出征戰,自己得不到重用,心中不忿。他便撒下流言,說太子不學無術,不能承擔大任,意圖讓成祖廢黜太子。
楊士奇看在眼里,卻只字不提。他在明成祖面前根本不點破這場權力斗爭,只是平靜地輔佐太子學習,并在成祖詢問時統一口徑,說太子治國有方,深得民心。
明成祖聽后大喜,對楊士奇的忠誠老臣更加信任。在楊士奇的幫助下,太子渡過了一個又一個權力交替的危機,地位日益穩固。楊士奇用智慧化解了明初諸王霸道,開啟了正統皇位世襲之基礎。
1424年,明成祖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楊士奇順利進入仁宗內閣,受到重用。
仁宗登基后,大行恩義,減輕百姓負擔。但楊士奇看到,一些奸臣開始向仁宗獻媚,上書謂天下太平,國泰民安。
楊士奇不愿仁宗聽信讒言,驕傲自滿。一次面圣時,他鞠了一個標準的大禮,然后緩緩抬頭,滿臉心疼之色,直言說:
「陛下剛登大寶,民間創傷還未全癒。微臣頻于街市走動,見百姓猶自為溫飽發愁,兒童衣衫襤褸,哀鴻遍野,實非太平景象。望陛下勿聽奸佞諛詞,要常懷敬畏之心,與百姓同甘共苦,然后民心才會真正安定。」
仁宗默默聆聽,深受感動。他贊嘆楊士奇的忠誠老成,明智地收起了驕傲自滿的心態。
1426年,仁宗駕崩,宣宗朱瞻基即位。楊士奇再次輔政,協助宣宗平定叛亂與爭端。他頻頻進諫宣宗要體恤民情,宣宗也多次下詔減免賦稅,裁減冗員,使百姓漸漸富裕起來。
楊士奇一心扶持這個明君,共同開創出一段「仁宣盛治」的太平景象。能遇上賢明的君王,對楊士奇來說也是莫大的幸事。
1435年,宣宗駕崩,楊士奇與楊榮、楊溥被后人尊為「三楊」,成為明英宗時期的重要輔政大臣。
「三楊」均是治世良臣,楊士奇為首,楊榮次之,楊溥為末。三人分工合作,扶持幼主,使英宗初年延續「仁宣之治」的局面。
在三楊的努力下,王權穩固,吏治清明,農業豐收,百姓安居樂業。三楊勤勉樸實、清正無私的作風,也深深影響著幼主英宗,使英宗早年深得民心。
可惜好景不長,三楊相繼去世,英宗漸漸選擇聽信宦官與奸佞之言。在王振等人忽悠下,英宗親征也里吐蕃而兵敗,自此大明開始走向衰敗。
然而,三楊同心協力的輔政時期,堪稱大明中期的黃金歲月。楊士奇臨終前無憾無悔,他為這段太平盛世奉獻了畢生精力。
楊士奇歷經五朝,輔佐四帝,在明朝朝堂中摸爬滾打50余年。
他從一個不起眼的兒童,一步步通過勤奮和忠誠,終成長為「三楊」之首,功不可沒。雖無法阻止大明最終衰落,但他以忠心講義、積極作為,成為后世楷模。
楊士奇這生坎坷而幸福,他沒有改變歷史的潮流,卻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每當想到老天對自己并不薄,楊士奇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