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了又走,再來又再走。漫漫黃沙,揮之不去的是凜冽的北風和荒蕪的戰場。山海關有著「天下第一關」的美譽,可他的守衛者們又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生命?歷史悠悠,滄海桑田,山海關的滄桑可曾被世人銘記?
巍巍長城,它是中原文明的屏障,也是邊疆雄關的龍脈。然而,沒有哪一處關隘如山海關這樣,久經歷史浩劫的洗禮。它承載了太多朝代興衰,見證了那些英雄輝煌。但又有誰記得,這座日夜防敵的長城之角,也曾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永樂遷都,山海關命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備蒙古部落的南下入侵,派遣大將劉伯溫和徐達至山海衛(今山海關古北口一帶)修筑邊墻。
一年后,移師至長城東端邊關的兩人找尋良久,并未找到合適的營建點。這時忽有金翅大鵬從天墜下一面大旗于此地,二人殷勤尋覓,發現地勢險要,便命士兵于此修建長城。僅僅一年八個月,巍峨的城墻就矗立起來,劉伯溫取「地處山海之間」之意將之命名「山海關」。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山海關被視為京畿咽喉要地。朝廷在此重兵駐扎,成為京師北大門的守衛者。據說每每夜幕降臨,都能聽到山海關傳來整夜不斷的哨號聲,提醒守軍警惕外患。
可見,自山海關建成之日起,它就肩負起明朝邊防的重任,成為大明北疆屏障的最前沿。
山海關是明代萬里長城防線體系中的一環,其修筑工程之浩大可謂史無前例。據文獻記載,在建設山海關的同時,明朝還興建了陸上長城和海上長城,被統稱為「三大工程」。
陸上長城即山海關所在的明長城,共歷時兩個世紀完成,從山海關延綿至嘉峪關,全長兩千多公里。修建長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御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騷擾。
海上長城則指的是為防止倭寇沿海岸線騷擾,明朝在浙江一帶海岸線修建的炮台系統。這些炮台形成一道鐵鏈,與陸上長城遙相呼應。
山海關是陸上長城的東端起點,也是防線的龍頭,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確保山海關的安全,朝廷在此駐扎重兵,還建立了專門的邊防軍「關寧鐵騎」。
這支部隊配備精良,作戰勇猛,與山海關一道成為大明北方邊防的堅強屏障。只要關寧鐵騎在,山海關就萬無一失。
到了明朝中葉,山海關可謂達到鼎盛時期,其威名遠揚四方。據當時居住在山海關附近村落的老人回憶,每當外族來犯,山海關總能以少勝多,視敵人如草芥。
公元1618年,后金首領努爾哈赤率大軍南下,欲奪取山海關。據史書記載,此役山海關守軍只有兩萬,努爾哈赤則率領八萬大軍遙遙壓境。眼見后金大軍日漸逼近,朝野皆為山海關揪心忐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山海關守軍不但沒有絲毫懼色,反而大開城門迎戰。當后金軍馬踏長城之際,山海關的紅衣大炮放出轟天烈火,將敵軍圍困在圍城之外動彈不得,努爾哈赤本人也在炮火中負重傷。
此役山海關大勝,努爾哈赤只得含恨北返。此后二十多年間,山海關屹立不倒,成為后金南下的心腹大患。為了繞開山海關這道心理屏障,后金軍每次南下都要長途跋涉,疲于奔命。
可見,山海關的威名不僅響徹京城,連異族都為之膽寒。它已成為大明王朝北疆屏障的堅定標桿,是長城東端不可或缺的一員。
叛將歸順,山海關陷落,公元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自縊身亡。此前,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已向李自成投降。
然而好景不長,李營內訌隨后發生,吳三桂全家遇害,憤怒之下他決定率山海關投奔滿清。不想這一決定竟改變了山海關三百多年來的命運。
眼見山海關大門洞開,多年來屢攻不下的心病終于平復,多爾袞率清兵長驅直入,直搗北京。從此,山海關不再是明朝邊境的堅盾,而是后金南侵的橋頭堡。
此后數年間,吳三桂屢立奇功,多次打開山海關大門迎清兵入關,極大規模動搖了明朝的統治。北京一再淪陷,明朝也日漸衰弱。山海關淪陷無疑是明亡的重要轉折點。看似微不足道的叛變,卻改寫了一個朝代的命運。明朝三百年基業,就此覆滅。
盡管明朝已日薄西山,但仍有忠義之士誓死捍衛故土。在山海關陷落的那一年,關寧鐵騎誓與明朝共存亡,奮勇反擊清軍。
1644年冬,清兵第一次大舉入關。關寧鐵騎以一當十,擊退清軍。次年正月,多爾袞再次率大軍來犯,關寧鐵騎依舊硬是一個擋十。
據當時目擊者回憶,關寧鐵騎猛將常春巖更是力戰數十人,所向披靡。常春巖高呼:「吾為國家打仗三十年,從未輸過一戰,今天就是保家衛國的存亡之秋!」
然而關寧以少勝多,也難以扭轉整體劣勢。在連番血戰后,清朝詔敕寬恕投降者,許多士兵才不得已放下武器。
常春巖則孤軍奮戰,直至身中數槍。臨死之際,他仰天大笑,笑聲中氣貫長虹、壯烈萬分。常春巖和關寧鐵騎,用鮮血在山海關譜寫下了傳奇一戰,成為千古絕唱。
歷史是一部輪回的悲歌,當年山海關的滄桑,今人亦應為鏡。吳三桂投降滿清,導致長城淪陷,我輩應當汲取教訓。
今人當以史為鑒,知興衰、思盛衰、戒驕慢、惜福緣。唯有團結一心,自強不息,方能讓中華民族久居江山,再創輝煌。
古人云:「唯德知防,唯防知攻。」 惟有內政修明、國力強盛,外患自解。讓我們共同努力,給歷史一個新的機會,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