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大家腦海里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就是穿著顏色鮮艷華麗的古裝,住在裝潢考究的官邸大宅里的王公貴族們。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奢靡生活,三餐豐盛,吃的是最新鮮的食材,穿的都是上等絲綢。
然而,他們奢靡的生活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勞動與奉獻。我們看到的古裝劇總是只聚焦于皇宮內那些明爭暗斗,而很少有作品真正描繪統治階級之外的普通百姓是怎樣度日的。他們作為古代社會的主體,過著怎樣貧苦的生活?他們的伙食是否能吃飽肚子?這些真實的歷史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吃飯對每個人來說,都事關生命。一日三餐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基本需求,更不要說還有夜宵和各種零食。然而在古代,不同階級的人吃的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飲食。
我們看電視劇時,鏡頭總會給富人細致地呈現各種珍饈美味。而對于窮人的飲食,則只是簡單帶過,給人一種其實也還過得去的印象。其實真正的古代,王公貴族吃的白米白面,在古代絕對是奢侈至極的食材,對窮人來說根本無法企及。
那時的農業生產力極為落后,耕種技術原始,灌溉設施缺乏,稻谷小麥的產量低得可憐。即使到了兩糧輪作普及的宋元時期,黃河流域的小麥畝產也只有30多斤。加上朝廷的稅收又重,農民手中真正的口糧更是寥寥無幾。
到了農閑時節,村民們只能將之前篩掉的爛谷子、麥殼、米糠拿出來充饑。米糠混著泥土,吃起來又苦又澀,但窮人們也只能忍著吞咽,因為這已經是他們僅有的食物來源。有的人家甚至吃樹皮充饑,只要能填飽肚子什麼都行。一旦天氣不好,出現旱澇災害,這些本就處在生存線上的窮人們就會在巨大的饑荒中折損性命。
至于葷食,對窮人家來說根本就是天方夜譚。豬肉在古代并不受人歡迎,被認為是「臟肉」,真正的好肉像牛羊肉更是不可企及,平時鮮少有機會吃到,只有節日才敢奢望來一點肉食滋潤身子。大部分時間,窮人都活在淡而無味的素食生活中。
即使有肉吃,也是劣質的豬肉。村里的張大媽家就養了一只黑豬,每次宰殺時全村人都要分著吃。那肉色暗黑,肥膘又少,吃起來充滿豬腥味,和電視里火候正好的紅燒肉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但對窮人來說,這已經是難得的肉食了。
用油和鹽的習慣也是近代才逐漸養成的。古代的食鹽產量低,價格高昂,販賣私鹽更是要冒著斷頭的風險。
油料也同樣稀缺,即使會用煎炸方法,油在日常烹調用量也極少。直到明清時期,隨著豆、麻等油料的推廣,才有了一點緩解。窮人的飯菜沒有油水,全靠一小撮鹽和多放辣椒勉強下咽。
如果只是吃得簡單,對窮人來說也就算了。更難熬的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對現代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古代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帝王每天吃4頓飯,王公貴族3頓,而窮人只能吃2頓。他們一般早上9點吃「朝食」,下午4-5點吃「餔食」,天黑就睡覺了。即使肚子餓得咕咕叫,也只能忍著,不敢違反規矩多要一頓飯。
村里80歲的老張就是這樣度過一生的。他說小時候一家老小擠在破爛的茅屋里,夜里肚子餓得睡不著覺,但也只能忍著,只有過年才能多吃一頓。現在想起那段日子他還心有余悸。
其實也有些窮人想多吃一頓飯都難。比如村里的老李家就只能在白天勞作打工掙錢,晚上回來時已經天黑,無奈之下只能隨便塞幾口就睡覺。就是這種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的。
這種僅兩餐的習慣一直持續到宋朝才有所改善,部分人可以吃三餐了。但對大多數窮苦農民來說,三餐仍然是奢侈得難以達到的。更糟的是,每頓吃的都極其清淡,不放油鹽,全靠辣椒勉強下咽。經常吃這些東西,窮人們都患上了食道炎、胃病等癥。
雖然古代窮人的伙食看似慘不忍睹,但隨著歷史演變,也有了一些緩慢的改善。
宋元時期,一些新型蔬菜傳入中原地區,如扁豆、黃瓜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菜譜,窮人也可以偶爾嘗到些新鮮的口味。到了明清,土豆、玉米等高產農作物被引入,產量的提高也較明顯緩解了糧食短缺的問題。雖然白米白面仍是奢侈,但玉米和土豆成為了窮人的主食。
村里90歲的老周還記得小時候,一到秋天,全家老小就去地里抓耗子,靠著這點微薄的肉食增加過冬的。現在回想起那段日子,老周不禁心生感慨。他說幸虧現在有了化肥和機械化,產量提高了,生活才漸漸富裕起來。
另外,辣椒、胡椒等調料的使用,也給古人枯燥的飲食帶來一絲活力。雖然油和鹽仍是奢侈,但辣椒已經成為麻辣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為古人的伙食增添了一點滋味。村里的老人們至今還保留著各種特色的家鄉腌制方法。
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窮人的飲食始終跟不上統治階級的奢華,但也隨著歷史在緩慢進步。作為后人,我們要感謝科技進步與物質變遷,讓我們吃得更好。也應該關心那些至今還在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人,他們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群體。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窮人的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的經濟環境和資源狀況的制約。在古代,中國內地面臨著各種食品資源的匱乏,這對窮人們的飲食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手中的有限財富僅足夠勉強維持基本的生存,因此,他們所食用的食物常常令現代人難以想象和接受。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