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之初,大明江山尚未穩固,政局動蕩之時,皇親國戚之間的你爭我斗曾導致不少悲劇。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女婿梅殷,就是其中一個明初悲情人物的代表。
他生前得寵愛,死后卻遭冷遇。他曾享盡榮華富貴,最后卻死于非命。他一生之間的起起落落,折射出了明初政治斗爭的殘酷,也成為了那個時代悲劇的注腳。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傳旨,要將自己的次女寧國公主許配給一個叫梅殷的年輕人。
當時,寧國公主剛剛14歲,正值最美好的年華。她生性文靜內向,不同于她的大姐安慶公主那般張揚放蕩。寧國公主自小深受皇帝寵愛,她的婚事自然格外受到重視。太祖左右的大臣們都猜測,寧國公主的夫婿選定人選必定不凡。
果然,當他們見到梅殷本人時,便立刻明白了太祖的用心。這個年僅18歲的梅殷,不僅相貌英俊挺拔,舉止儒雅文靜,而且聰慧過人,博學多才,可說是一表人才。
原來,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這個梅思祖可是太祖手下得力將領,征戰沙場多年,立下赫赫戰功。他看重梅殷如同自己兒子,從小就請了名師俊彥傳道授業,教梅殷學習經史。梅殷天資聰穎,又得良師點撥,很快就顯露出非凡的學識才能。
太祖第一次遇見梅殷,便對他大為贊賞。一個英俊不凡,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正合太祖心意。于是太祖立刻決定,將梅殷許配給心愛的寧國公主。
當年冬天,明冠禮服的梅殷娶親南京,成為皇室駙馬。新婚之夜,寧國公主羞澀地問道:「駙馬爺,我們何年何月才可成婚?」梅殷溫柔地回答:「我亦不知何年何月遇公主,只感今生有幸。」寧國公主聽后羞紅了臉,自此深深傾心于梅殷。
與寧國公主成親后的幾年光陰,梅殷過著順風順水的生活。他不僅得到岳父太祖的寵信,也深得皇家宗室的喜愛。
只因梅殷為人謙遜溫和,極有涵養,又時常勸導寧國公主以禮制心,未嘗張揚過一分駙馬的矜持。寧國公主性格原就溫婉,在梅殷的感化下,日益成長為賢淑端莊的婦道人物,深受太祖夫婦的歡心。
梅殷不只會說文雅之事,他騎射之術也極為嫻熟,曾跟隨汝南侯梅思祖在燕京前線統兵作戰,立下漂亮的戰功。太祖見他器宇不凡,便命他擔任山東學政,負責山東地區的教育事業。
在山東幾年之間,梅殷政績斐然,深得當地士民愛戴。有學者甚至盛贊他「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可見梅殷的學問造詣已臻化境。太祖聽到這番評價甚是欣慰,內心更堅定了托孤意向。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不幸早逝,太祖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接其祖宗社稷之重。可惜皇太孫年僅八歲,過于幼稚,需要重臣輔佐才可成事。太祖環視左右,最后決定托孤于兩人,一是吏部尚書黃子澄,二就是梅殷。
臨終前,太祖單獨召見梅殷,鄭重托付道:「朕這些兒子個個心胸狹隘,只有你我心意相通。你必須輔助小允炆,一定要助他成為賢明的君主。」
梅殷連聲應諾,太祖才放心地去見玉皇大帝。
太祖駕崩后,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剛剛登基,便掀起削藩風波,引發燕王朱棣舉兵叛變。兩軍在中原展開激戰,雙方勝負難分。
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燕軍在靈璧大敗明軍,一舉擊破了建文帝的防線。燕王朱棣得勝后,立即率大軍南下,逼近建文都城金陵。
建文帝緊急調遣鎮守淮安的梅殷前來援助,梅殷隨即率領4萬大軍,開赴淮安屯兵防守。他心知燕軍就要南渡長江,定要死守淮安,不讓燕軍得逞。
然而讓梅殷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反叛明朝的燕王,竟是自己的姊夫——寧國公主的弟弟朱棣!
就在梅殷剛剛駐扎淮安之時,朱棣的來信便送到了。朱棣稱要到金陵「進香」,請求梅殷允其通行。梅殷立即給予拒絕,稱這違背太祖遺詔,是不忠不孝之舉。
朱棣大怒,再度來信,直言要討伐奸臣,「天命有歸」。梅殷態度堅決,將朱棣的使者鼻子和耳朵割掉,憤怒地說:「留汝口為殿下言君臣大義!」
朱棣見梅殷態度堅決,只得放棄渡江之計,繞道進攻揚州。最終,燕軍直趨金陵,建文帝出奔,朱棣入主金陵,建立永樂朝。
梅殷始終死守淮安,沒有輸給姊夫朱棣,可謂忠心耿耿,毫無二心。
建文帝敗退之后,梅殷面臨兩難抉擇:投靠新君,或與舊主同生共死?
當妻子寧國公主的血書送到時,梅殷久久不能自己。他本想隨建文帝殉國,但想到妻兒老小,最終還是決定前往金陵面見朱棣,效忠新朝。
朱棣表面上熱情招攬梅殷,封他為左都督同知。梅殷也勉強接受了這個官職,但內心深處難以平靜。他始終無法忘懷建文帝,也對辜負太祖托孤之命愧疚至極。
這些愧疚和不甘,在梅殷的言談舉止中時常流露出來。朱棣明眼人,怎會看不出梅殷的憂郁與焦慮。他起初還勸解梅殷,但久而久之,也忍不住懷疑梅殷在圖謀不軌。
永樂二年(1404年)十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傳旨,要梅殷前來朝見。梅殷整裝後來到宮中,卻被告知今日朱棣在郊外打獵,改日再見。
梅殷獨自離開皇宮,心中隱隱不安。他預感朱棣對自己蒙上了一層陰影,只怕前路更艱難。
永樂三年(1405年)十月深秋,梅殷仍然一如既往地去皇宮朝見。他行經笪橋時,忽然被兩名身份可疑的彪形大漢圍住擠撞。
那兩人個個壯如牛犢,梅殷全無招架之力,眼看就要被他們推下橋去。他大聲呼救,四周卻無人理會。最后,梅殷慘被推入橋下的河水之中,溺斃身亡。
事件發生后,朱棣派人傳言梅殷是自投河中央死。寧國公主得知噩耗,哀傷欲絕,喪失了生的希望。她強令朱棣追查這起可疑死亡,一定要找出真兇。
朱棣為了哄慰妹妹,便命人拷打審問兩名橋上目擊者。那兩人在刑罰壓力下竟供出實情:他們正是奉朱棣之命謀害梅殷!
寧國公主聞言大驚,立刻闖入朝中痛斥朱棣,要他為梅殷昭雪。朱棣被逼得無從辯駁,只得將兩人殺害以絕后患,并封賞梅殷遺孤,以示慰問。
從這一系列跡象來看,梅殷的死肯定是遭朱棣所害,這已無從否認。
梅殷被殺的真正原因,并不僅僅是朱棣的猜忌,而是兩人身份的尷尬所致。
首先,梅殷是建文帝的心腹重臣,深受太祖托孤之託。他本應視死如歸,與建文同生共死,以全忠君之義。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屈膝,臣服于弟妹夫朱棣,這已是對太祖遺命的虧負。
其次,梅殷又是寧國公主的夫婿,朱棣的妹夫。按情理,他應該幫助朱棣掌權,從一開始就站在永樂一邊。但他念舊情,違背了手足之情。
于是,梅殷便陷入兩難境地,無論站哪邊都會有虧欠。他既不能舍棄舊主,也不能背叛妻弟,左右為難。而這種矛盾的心理,終究還是被朱棣看破,所以蓄意謀殺。
梅殷死后,寧國公主悲痛欲絕,可見兩人感情甚篤。但朱棣為了權力,卻可殺自己的好妹夫,由此可見其心腸之狠毒。
梅殷一生波折起伏,從太祖寵婿到建文重臣,再至遭朱棣殺害,其間跌宕變化,成為明初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也折射出那個時代的殘酷與無奈。
梅殷的悲劇人生,成為明初權力斗爭中的一筆注腳。他在忠義和手足情誼間左右為難,終究還是沒有逃脫被猜忌殺害的命運。
雖然我們無法評說他的取舍是否正確,但梅殷的故事警示我們,在動蕩時局下,一個人的選擇并不完全由自身主導,往往要被大勢所裹挾。所以我們不應苛求歷史人物的正確,而是要寬容理解他們所處的困境。